关灯
护眼
    这可是陛下恩赐最体面的死法,你应该要谢谢皇帝。

    赐死是比较体面的死法。

    洪武皇帝严厉惩治空印表报税的事件,如同飓风一样,在全国各地的宦海之中掀起了无数的滔天巨浪。

    当然了,在这场滔天巨浪中,不是所有人的觉悟都是那么高的,可以感谢皇上的赐赐,一千多个官员中,其中有一半要死的,因为他们使用空印表的时间达到了三年以上,但这里面只有几十个人甘愿一死。

    生命只有一次,十分宝贵吗?他们花大价钱去京城中托关系,想要给自己留下一条生路,但全都是徒劳,还有为自己喊冤的。

    疏通关系的人,或许会死的更快。

    但是他们都不明白自己的死因是什么,他们自以为的死因是破坏了朝廷的规章制度,破坏了朝廷的体制。其实不然,他们的死因是死于朱元璋的疑心和愤怒。

    当然了,破坏朝廷体制也是要死的。

    在这过程之中也有不怕死的上书,居然还是实名上书。

    通政司是一个收集民间各处奏表,传递给皇上的机构。说白了就类似于现在的信访部门,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底层的消息送到皇上的桌案上。

    有一个叫郑士利,他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平民,这个人表现的太过于牛逼,发现了空印案中的冤情,因此通过正反思上书给洪武皇帝。

    牛逼在哪里呢?他发现了别人都没有发现的问题上奏表示,这些官员用于汇报的空印表使用的都是骑缝印。

    什么是骑缝印,就是将一个完整的官印盖在几个纸的中间,让每一个纸都被印章盖上,但是只有所有的纸拼在一起才能合成完整的大印图案。

    集齐n个碎片,便可以召唤出完整的官印,这样的话,如果有人偷走印表的话,就不能用于害民,因为官印并不完整。

    这个理由实在是牵强附会,如果真的有人存了害人的心思的话,那有的是办法破坏这个规矩,可以盖上无数张,有的是骑缝印,有的是完整印,防不胜防。

    有的人说你这不是牵强附会吗?哪有官员会故意害民?不好意思,怀疑和猜忌会发散的,一旦有了这个心思,便会去想最坏的结果,遏制不住。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印表不可能只准备一两张,甚至会准备的更多,为什么呢?因为这一路上几个月的路程,万一不小心损毁或者遗失一两张印表,自己也没法交差,他们肯定会多带印表的以达到万无一失。

    “腐儒,鼠目寸光之辈,以为自己明白了一切,只不过是一知半解,居然敢来上书。”朱元璋看到了郑士利的解释之后,不由得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的人确实可笑,居然把小聪明卖弄到了您的面前,这满朝的官员哪有比他笨的都能一眼看出来,其中的目的只不过都是看破不说破罢了。”

    “说白了,这就是您给所有官员的一个教训,让他们要遵守朝廷的法度办事,遵守朝廷的规矩和流程办事儿。”朱标说。

    “老五,你有没有觉得我的规矩太过繁琐?”

    “父皇,我这个人虽然喜欢打破规矩,但只有在危急的时刻才能这样,但是正常情况下,规矩和流程是维持稳定的必要因素,如果规矩可以随意破坏的话,那么日后就再也没有秩序可言了。”

    “所以我们可以优化流程,但绝对不能没有流程,这个道理我还是明白的。”

    “至于这个叫郑士利的人,派他去长城当苦力算了,你说他笨吧,他居然能看清楚其奋印的冤屈,你说他聪明吧,他居然实名上书。”

    “这个蠢人就交给我来处理吧,让他去挖石头,确实是有些可惜了。”

    “行吧,老五,既然你有兴致,那就交给你去办吧。”

    “今日把你们兄弟二人叫到奉天殿来,是有心的事情和你们说。”

    “最近这段时日,我总觉得自己脱离了百姓,他们的情况我无法完全掌握,因此,我决定设立一个新的机构,用来收集全天下百姓的生活情况以及官员的工作情况。你们二人认为如何?”

    朱元璋此话一出,朱林瞬间就明白他的意思,看来老朱的猜忌心终于爆发了,他越来越不相信底下的官员,决定建立锦衣卫。

    “父皇不是有御史台的官员,可以监督百官汇报民情吗?”

    “他们都是有私心的,我想要一个隐藏于黑暗之中,不为人所知,而且忠心于我,只为我一人服务的机构。”朱元璋在二人面前表露出了自己的意思。

    “我赞成这不就是特务机构和间谍机构吗?”

    “什么?万万不可,私下建立这种机构,打探人的隐私知识,实在是会给人一种草木皆兵,日后再无人敢说真话,而且这会对您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朱标急忙拒绝。

    “大哥多虑了,从古至今一个市里没有属于自己的情报机构和特务机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最简单的事情。只有消息流通迅速准确,才能掌握敌人的动向,其实皇上和臣子的权力斗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啊。”

    朱林的宗旨很简单,朱元璋的意见他无条件支持就行了,对于这种喜欢中央集权的皇帝,他说什么就听他的,安全最重要。

    “但是这都是私下里来的,从来没人能把它建立成机构,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啊。”

    “那还不是因为底下的官员上不得台面的事情太多了,逼得父皇只能如此的行事。”朱林继续支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