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武德九年八月十五。

    唐都长安。

    月亮还未升起,城门已经落下,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没有开始便已结束,无数想要喷薄而出的某些情绪随着提前敲响的暮鼓继续压抑着,无奈的等待下一次爆发的机会。

    金色的秋风送走了大自然那犹如强弩之末的燥热,却是无法吹散这座巨型城市中弥漫了月余的血腥味,更无法吹散此刻城中几十万人心头萦绕的阴云。

    中秋佳节的热烈氛围因为突然到来的封城命令消失的无影无踪。

    一队队巡街武侯和士兵的身影出现在坊墙之间宽阔泥泞的道路上,坊门紧闭,凌凌铁甲与藏鞘的钢刀给躲在家中的人们营造出了冷冷的肃杀感。

    无数的人祈祷着。

    祈祷这该死的压抑与凌厉早些结束。

    六月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平定了前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发动的宫变,太上皇让自己儿子的不肖与兄弟阋墙伤了心,躲在太极宫中弥合心伤,将大唐的所有事务交给了秦王来处理,于是秦王李世民顺理成章成了这个新生帝国的第二位帝王。

    这是官方披露的玄武门之变的经过与结果,与坊间的那些流言出入极大。

    流言是这么说的。

    六月初四,秦王在玄武门内设伏兵,宰掉了与自己争夺帝位的前太子建城,还顺手杀掉了不服自己的弟弟元吉,再顺手灭掉了自己两位兄弟的党羽和儿子,最后顺便把自己的嫂嫂和弟妹纳入了后宫。

    新皇帝的对外宣传和坊间流言出入极大。

    孰真孰假,犹如迷雾中给出的两个选择。

    不过对长安百姓而言,两个选择也就是人前人后的两套说辞罢了,只要能尽快让他们恢复平静的生活,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位之争,皇权更替,甚至是朝代更替,天子脚下的升斗小民都见过。

    见得多了,也就没了什么新鲜感。

    他们只要乱局早些结束。

    而突如其来的封城让他们知晓,今日又是让他们失望的一天。

    城封便又要有乱事了。

    也不知道今夜落下的会是谁的大好头颅……

    皇城,东宫。

    与盼望着大唐早日平静下来的百姓一样,还未完全坐稳大位的李世民也盼着早日天下归心,一展自己的抱负。

    天下太平,他的皇位也就稳了。

    再做出点成绩,还会有谁计较他的皇位来路有没有问题?

    雄心万丈,他想要把大唐带到更高的位置。

    只是陇右送来的加急军情没有给他太多的畅想空间。

    十日前,突厥颉利可汗率领突厥铁骑攻下了陇右重镇泾州城,正向着东南而来。

    李世民与一众朝中心腹在这份军报上看到了四个字:

    关中危矣!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萧瑀这几位名垂青史的贤相眉头紧锁。

    程咬金、柴绍、侯君集、尉迟恭、李道宗、郭孝恪和改名不久的李绩等一众在后世被人仰望的名将也是低头不语。

    打仗,他们不怕。

    都是尸山血海里打过滚的人,颉利可汗率领的骑兵再强大也吓不住这些人,大不了披甲执锐重上沙场去拼命,总归是不能叫突厥人好受。

    问题是——关中无兵啊。

    为了平定地方上太上皇和前太子的势力,关中的精锐都派到各地去弹压了,关中只有监门卫和一些临时召集起来的府兵在护卫长安和关中的重要城池,长安附近的兵力加在一起不到三万,只有还没退化成守门人的监门卫还有一战之力,可数量上的劣势注定监门卫遇到突厥铁骑也是送菜,临时召集的府兵能维持住个城的防守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没有足够的兵马,他们这些人也只能干瞪眼。

    颉利可汗带来的大军号称二十万,虽然虚报军队数量是古今内外威慑敌人的通行做法,可打个折,十万总是要有的。

    名将不是神仙,也不是万人敌,三万兵马防守关中已是捉襟见肘,遑论去与突厥大军作战。

    无兵可用、防守空虚的现状让众人纵使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发挥不出来。

    “克明,可将调令发往洛阳和太原了?”

    李世民跪坐于上位,续起的胡髯让他不到三十岁的面庞显得很是成熟,但依然无法掩盖他身上的英气。

    面对强敌来袭,他显得很是镇定,尽显一代帝皇的威仪与风范。

    皇帝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众人却是在其中听出了汹涌的怒气。

    杜如晦起身一礼:“陛下,兵部已经发出调令,命蒋国公带兵回援长安,太原方向,臣已将陛下亲笔信传于段志玄将军,段将军会从太原、晋阳等地带兵回援。”

    “另外,兵部给牛进达将军传令,从蜀中调兵两万入关中,调令也传去了并州、雕阴等地,张公瑾将军会调集部分边军回长安。”www.

    “按照陛下军令,兵部于两个时辰前派出快马出城,通知关中各地折冲府整备兵马,半月后,京畿之地将可汇集十五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