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算一下,我们发兵梁县,三万兵马全部抵达需要多久,而陆浑县的董军大概多久能够察觉,自察觉后朝我们进军需要多久,他们召唤援军又需要多久,另外荥阳的徐荣军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够回防。”孙坚给程、黄、韩、祖四员部将交代了任务。

    前文说过,排兵布阵、行军打仗是极其复杂的一件事,处处离不开筹划和计算。

    战略上,气候地理,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行军速度、辎重管理都需要考虑。

    至于战术上那需要细致考虑的东西就更多了,首先单纯的人数堆叠没有作用,要靠队形。队形是有人数限制的,人太多了队形容易散落。所以人多就需要组更多个队形。队形太多了就要靠阵法来指挥。这样才能发挥出人数的优势,占据有利地形,保护自己薄弱部位,突击敌人弱点。各司其职,获取战略目的,而不是拼谁砍的人多,更何况如果战略战术不得当,再勐的人也砍不过对面。

    而孙坚将一系列问题抛出来之后,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各自大概计算了一下,并且交流了一下结果,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平均的数字:一个月。

    己方兵马做好充足准备,并在尽可能快的情况下夺取梁县,大概需要一个月。

    这里也许有人奇怪了,梁县距离鲁阳不过是轻骑兵一昼夜急行军的距离,为什么打过去却要一个月呢?

    古代打仗,主力军队不会倾巢而出,特别是步兵,不是电视上那种在广场上集结几万人之后,排着方队,浩浩荡荡一起出发。而是分阶段的一波、一波的出发。

    各地的后续援军也是从四面八方奔袭到集结地,合流后,再一波一波的出发。只有骑兵可以迅速集结,成建制的快速奔袭,但是骑兵培养和运维的成本太高了,国家养不起那么多的骑兵。

    孙坚部多是南方人以及豫州军,骑兵数量不多,主力还是步兵和弓弩手,因此行军速度必然远远不如骑兵。

    而如果硬要追求速度,小股骑兵一天抵达梁县,你有种骑着马攻城给我看看。当然或许有人杠,骑兵下马不就行了吗?又不是长在马背上。

    那好,几百名骑兵下了马,爬城墙。梁县算是个中等的县城,城墙不到一丈高,也就是两米多的高度,你徒手爬给我瞧瞧。

    如果没有直观感受的,可以找一处墙头,让你爸站在上面,你徒手爬墙,每当快要到墙头的时候,让你爸给你脑袋瓜狠狠来上一棍子,你就明白城墙有什么用处了。

    又有人杠,那趁晚上爬墙不行吗?傻子,人家守军三班倒,全天二十四小时防守,白天有太阳,晚上举火把,你当人家都是瞎子聋子?

    好,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古代打仗并不是跟学校跑操一样,把人集合起来就去操场(战场)掐架的。

    真实情形是,双方明明已经遭遇,但大家都不会上来就打,要么撤退,要么做好防御,停下来安营扎寨。干什么?就是等后面的主力陆续到达后,有了胜算再打。双方的军队这时候都像一条长蛇,头遇到了,身子还分成好几段在后面,主力更不知道哪天才会来,可能还在集结呢!

    有人说了,这不是遗失战机,趁他们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就击溃他们不更好吗?如果你是骑兵,对方是步兵,可以这样。如果大家都是步兵,还是老老实实筑好工事吧。如果仓促开打,会打的很难看。

    例如你把眼前的敌人干掉,他们溃退了;还没等你休息过来,对方的援军又来了,你也被击退了;他们还没休息的时候,你的援军也来了,他们又溃退了……,如此反复,这就成毫无战术意义的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