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纸上谈兵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战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切实解决问题,也是嘲笑历史人物赵括所评价使用的一个成语。在我的记忆中,起初提到赵括也会优先联想到纸上谈兵,但随着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熟悉了解后,还是觉得不应该把赵国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惨痛结局全推给赵括,缺乏战争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这些不是谁一开始都有的,而且赵王急于求胜,才中了秦国反间计,让赵括代替老将廉颇,都有相当一部分责任,把全部责任全背负在一个人身上,说不大过去。

秦国经过多年的谋划,决定进攻赵国,赵国派遣老将廉颇在长平驻军,抵御秦国的侵略。秦军蓄谋已久,进攻猛烈,赵军多次被击败,老将廉颇毕竟有经验,果断调整战略,坚守长平,坚守不出,不再和秦军硬碰硬,秦军虽然占据极大优势,但人家不出战,也一时无法攻下长平这座城池,只得被迫和赵军进入僵持阶段。理应说这应该是秦军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因为自己有巴蜀这富庶之地,军需和粮草都能得到供应,还是能耗些时日的。而赵国就异常尴尬了,粮草后勤完全供应不上,外交手段也很差,向齐国借物资也不给,求其它国家帮忙也没人愿意,赵王压力山大,于是开始催促廉颇出战,要趁早击败秦国。其实两国实力早已相差悬殊了,坚守必败,主动出击也是败,这场战役一开打就能知道赵国必败无疑,只不是看输多少的问题,主动求和,割地赔偿,保住人力物资资源,保全军队,慢慢稳固发展还是会在大国行列,只不过四十多万军队被杀,是谁都没意识到会发生如此结局的。在僵持阶段,廉颇不愿进攻,赵王于是换赵括,赵括是名将之后,自幼便熟读兵书,军事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为人也非常自信,很多人甚至包括赵王都对他寄予厚望,让他代替廉颇做主将,要主动进攻秦军。赵括亲自上阵肉博,赵军也都拼死反击,给秦军也造成极大伤亡,主将赵括被射杀身亡后,赵军投降,但是秦国大将白起是个杀人王,他是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伤亡也这么惨重,于是屠杀四十万赵军来泄愤。自此,赵国元气大伤,从大国行列被挤出,沦为弱势的诸侯小国,再无力与任何一个国家相抗衡,而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加快,几十年后,吞并各个诸侯国,完成统一。

长平之战不仅是赵国心中的痛,其实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赵国被屠杀的那四十万大军我是不知道被谁记录了下来,是有些怀疑的,而赵括亲自上阵对秦国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也是不知,秦统一六国手估计也是不愿意回忆和记录这段历史。历史也确实有太多未知的事情了,今人都是在拿自己的看法,抱着个人喜好而妄加评论,这似乎已成为自然习惯,真正研究历史,务求真实的人也确实没几个能像司马迁那样的人,既便他惜墨如金,也还是给了赵括“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的极高评价,要说他只会纸上谈兵,应该也没几个人能像赵括那样会纸上谈兵,自然他也并非泛泛之辈。除了长平之战,我是没看过赵括有带兵打仗的历史故事,但他出生将门,受自己父亲教导熏陶,在那个战国纷争年代,必定也有过随父征战的经历,要是没有这些经历,估计赵王也不会傻到会用他,尤其在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之秋时,都会有极深的考虑。

很多事情其实都经不起推敲,而且每个人看问题的点面不同,有时候会想,我们是不是有些先入为主了,想到赵括总会先想到纸上谈兵,完全忽视了秦国赵国两国的实力早已不相当,而且秦国大将白起的军事才能在六国中估计也无人能挡,赵括居然还能率领赵军与之抗衡些时日,且对秦军重创,还是有一定本事的。若以成败论英雄,那赵括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以成败论英雄,赵括为自己国家效忠,死得其所,算是千古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