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康熙皇帝的一生,可说可圈可点,建树甚多,成效卓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因而,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

  可以说,康熙是一位有真才实学,治理起天下来井然有序的君主。

  但是,到了晚年,康熙皇帝的雄心壮志大打折扣,他的远大志向日益缩水,天下出现了凋敝破落的局面。尤其是太子问题,把他闹得焦头烂额。

  那个太子本来就不成器,立的又太早,立了又废,废了又立,最后终究没立成。

  再说那时候天下贪污腐败横行,奸臣当道••••••一系列的政权破败现象,使康熙觉得疑神疑鬼,感到大厦将倾之感,因而胡乱打击一大片,出现了两大文字狱。

  康熙杀了好多人,压服了他认为对他威胁很大的文字狱事件,压制了“妄想反清复明”的文人。天下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怪相。这对素来强悍的康熙皇帝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康熙皇帝是个永不服输的人,他不甘心他的一生就这样画上破败的句号。

  康熙皇帝慢慢地回过头来看,只见国内安定一片,无人敢著书立说,甚至无人敢张嘴言语了。聪明的康熙皇帝知道,天下的文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们只是敢怒不敢言。

  康熙知道,这种情况很危险,积怨过多会溃堤出大事的。

  面对这个情况,康熙皇帝想树立自己的形象,让天下人都心情舒畅,重创天下的文人都发出“骎骎乎绝唱”的繁荣情景,给自己光辉的一生,画个圆满的句号。

  他对大臣张廷玉主动谈起这件事,连连叹气,显出自己无可奈何的心里。

  张廷玉是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办事牢靠,对康熙忠贞不二。他们经常推心置腹地进行交流,无所不谈。张廷玉早就对康熙皇帝的有些做法有想法,他听了康熙皇帝的心里话,就谈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臣斗胆认为,对付拿刀枪造反的人,用皇上的高压手段就把他们打败了,而对于拿笔杆的文人学士,皇上的高压手段虽能暂时堵住他们的嘴,但是,这些文人心里未必会服气。”

  “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文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服软不怕硬。皇上要是给他们一个甜枣,他们就会感激您的。”

  张廷玉下去后,康熙皇帝坐在养心殿里苦思冥想。答对这些文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天下的文人车载斗量,而且各人的口味不尽相同,众口很难调。康熙很难找到一直这个情形的良药,一时很难得出答案。

  有一天,康熙皇帝叫来大臣陈廷敬。成廷敬是个当时是天下众望所归的大儒,学问十分深厚。本已告病辞官还乡,但康熙皇帝念其学识渊博,硬是让他继续留在朝里服务。

  康熙皇帝把陈廷敬叫道养心殿里,问他道:“你在朝里五十载,朕的事情知道的

  很多。朕知道,两大文字狱后,天下的文人学士恨我的人很多。你认为,朕做什么能让他们不再恨朕呢?”

  “皇上,他们恨归恨,皇上手里有刀和枪。”

  康熙摇摇头,“你真是说给朕的气话,积怨过多会决堤的。”康熙知道,陈廷敬话里有话,在责备康熙皇帝。

  陈廷敬见康熙皇帝猜透他的心思,继续说:“皇上,如此,臣有个主意。”

  “什么主意,你但说无妨。”

  “回皇上,依臣之见,现在文字比较混乱,年轻人更是无所适从,皇上何不给他们提供一部比较完备的权威字典呢?”

  康熙皇帝一听,是啊,这是个人人都愿意享用的大众菜肴。康熙皇帝也算是个读书人,深知自己在读书时的困境,一旦老师不在跟前,见到一个自己又不认识的字,那真是抓耳挠腮,毫无办法。

  “你出的主意很好,要是书编的好,天下学子会高兴的。”康熙皇帝高兴极了。轻轻的一着,移走康熙皇帝心上的石头。陈廷敬真是个大大的忠臣。

  另外,康熙皇帝还有自己的打算,编纂这么一本天下都使用的书,可以给天下显示皇上的“德政”,也让天下百姓感受皇上的威严和恩典。

  康熙皇帝又瞅瞅陈廷敬,此公学识渊博,人缘俱佳,忠心可嘉,又是文渊阁大学士,正是理想的编书之人。

  “依朕的意思,这个编书的任务就由你承担吧。”成廷敬一惊,想不到皇上把这样的重要任务交予微臣手里。可是陈廷敬已经年岁很大,须发斑白,举步维艰,难以应承这个重大的任务。

  “皇上饶恕,臣以年迈,已经72岁,难以承担此任。臣推举一人,请皇上斟酌。”康熙仔细看了看陈廷敬,确实,陈廷敬确实已经老朽,不堪大任。本来他已经告老还乡,是康熙让他在朝他之上继续效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