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鲁迅揶揄道:“小朝廷真会选礼物,不值几个钱,还不落格调。”

    李谕笑道:“紫禁城里乾隆的诗稿肯定有的是。”

    毕竟是写了几万首诗的大诗人皇帝。

    不过貌似说起来,他的这几万首诗,还抵不上刘邦的一首《大风歌》。

    ——

    两周后,京师国立图书馆清理出一个大房间,摆放进去了李谕捐赠的图书,馆长傅岳棻以及副馆长马叙伦邀请李谕前来参观。

    李谕应约而往。

    大体看过后,傅岳棻说:“院士先生是贵客,我们特例请您再参观一下本馆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

    李谕随口说:“非常荣幸。”

    李谕其实对四库全书没有太大好感,毕竟当年乾隆编撰这套丛书时,还顺便兴着文字狱。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诗就能治人杀头死罪。

    收录了大量书籍的同时,乾隆可没少毁书,而且据说有些删改了不少内容,光鲜外表下,也是一场古籍的浩劫。

    满清统治者嘛,少数统治多数,必须讲究思想控制。

    记得《宰相刘罗锅》里,刘墉嘲讽乾隆的那句台词相当贴切:皇上您可比那秦始皇厉害多了!

    说归说,气归气,事情已经发生,甚至过去一百多年,总不能再把四库全书也毁了,那就更不明智了。

    存放四库全书的房间很大,这套书可是有册,6752函,规模巨大。

    李谕随手拿了一本,只见卷首有“文津阁宝”,末页有“避暑山庄”“太上皇帝之宝”小篆朱文方玺各一枚。

    “这些书以前存放在避暑山庄?”李谕问道。

    傅岳棻说:“没错,就连装书的函以及木架,都是原物,丝毫不差。”

    “真不简单。”李谕说。

    承德避暑山庄这套四库全书运回北京时,还是担任教育部官员的鲁迅迎接的。

    四库全书一共七套,全是手抄本,绝对称得上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手抄本。据说当时用了3000人手抄,每人每天只写1000字,写了好多年。

    最先成书的四套存放在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就是所谓的“北四阁”。

    后来的三套存放在江南的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即所谓“南三阁”。

    由于北四阁都是放在皇家园林中,所以不管纸张质量还是装帧的讲究程度,都要好于南三阁。

    后来战乱频发,南三阁的四库全书基本都被毁了,唯独杭州的文澜阁版被藏书家丁氏兄弟保护了四分之一,又托人把剩下的抄全了。

    而北四阁中,圆明园的那套肯定全被烧没了。英法殖民者只认金银财宝,才不管你的文化书籍哪。

    所以总体下来,原书只剩下三套。

    李谕眼前的,就是后世仅存的原书、原函、原架的一套。

    只可惜李谕不研究国学,不然一定会非常激动。

    马叙伦感慨道:“最近小皇帝选了一后一妃,开始准备大婚,不过听说内务府财政困难,想要联系日本人作价120万大洋卖掉紫禁城文渊阁的那套四库全书。”

    吗的,该死的小鬼子!听到这事李谕就恼火:“逊帝疯了吗?他们要是真敢这么干,会被全国人骂死!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紫禁城里近百万文物,都要让他们一一卖掉!”

    马叙伦道:“谁说不是!我们刚刚得到消息,正准备联系京城有名望的大人物们一起联名反对。”

    “必须反对!”李谕说,“以前割地赔款,现在倒卖文物,真是从头到尾都忘不了耻辱二字怎么写!”

    马叙伦说:“真要卖给日本人,我们这些做图书馆的颜面都不知往哪放。”

    “联名时加上我的名字,”李谕说,“坚决不能让逊帝朝廷为了结个婚,做出侮辱全国的事,那就太丢人了!”

    马叙伦高兴道:“院士先生德高望重,有您署名,他们必然忌惮三分。”

    “还不够,”李谕说,“把这事发在报纸上,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看他们敢不敢!”

    小朝廷想卖四库全书的事情报道出来后,社会上果然掀起轩然大波。本来大家就因为巴黎和会的事情异常仇日,小朝廷整这一出,完全是没事找事,所有人都对他们口诛笔伐。

    小朝廷顶不住压力,只能作罢。

    本以为这件事就过去了,罗振玉和王国维突然找上李谕。

    “院士先生,北洋政府最近又想把8000麻袋内阁大库的资料全都当废纸卖掉!”罗振玉气呼呼道。

    “内阁资料,当废纸?北洋政府?”李谕一时之间蒙了神。

    罗振玉给他解释了解释才知道:二十年前,故宫内阁大库因年久失修,漏水问题日益严重需要修缮,结果遇到庚子国难,搁置了下来,一直到宣统登基后才得以继续。

    保存相对完好的资料运到文华殿,残破点的一万麻袋本想烧掉,时任学部参事的罗振玉建议保存了下来。

    如今北洋政府对外借款很难达成,因为各国银行团都不确定南北两个政府谁能笑到最后。所以北洋政府的财政异常紧张,薪水都发不出来,决定卖掉这批档案。

    王国维说:“我看过这批档案,虽然有些残破,但不少是明清史料孤本,价值不菲。”

    罗振玉说:“可北洋政府竟然按斤卖!称了15万斤,作价4000大洋。”

    这可比四库全书便宜太多了。

    李谕尴尬道:“真当废纸了?”

    罗振玉说:“他们要是卖四万或者十四万我都不会这么难过,最少买主不会随意丢弃。”

    李谕说:“钱倒是不多,我可以提供给你们,但后续保存怎么办?”

    罗振玉说:“博物馆有地方,他们不过是缺维护的钱罢了。”

    “那就好办,”李谕说,“钱我来出,后续的维护就要靠你们了。”

    王国维高兴道:“我们就知道院士先生会出手!”

    李谕笑道:“小钱,都是小钱,不足挂齿。”

    李谕肯定不懂这些文史内容,王国维和罗振玉找李谕,就是因为他一方面很有钱,一方面又好像很热衷保护文物。

    他们两人都对晚清非常有感情,所以才想方设法保护这些内阁资料。

    王国维甚至仍然留着辫子,在民国的大师中,留辫子的不多,也就他和辜鸿铭。

    不过王国维的性格不如辜鸿铭那么刚,比较内敛。

    两年之后,罗振玉还建议王国维成为了小朝廷的南书房行走。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们两个三十年的老朋友兼亲家的关系开始慢慢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