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历史是一条河,源远流长;历史是一首歌,让人不断吟唱;历史犹如大海的浪花,稍纵即逝,让人无尽遐思;历史好似一个谜团,让人不断去抽丝拔蚕、探索发现。

    陈宜中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一粒金子,被历史的尘埃尘封了700多年,使他无法放发出光芒,显露风采,甚至被有的史书所误解,白白地蒙冤了数百年之久。

    苍天有眼,上世有德,今日终于在其后世子孙的努力下,拨云见日,揭开了历史的脸纱,真相大白了。

    [陈添生:“过去我听人说我们的祖先是南宋丞相陈宜忠,本来‘中’字下面有一个心(忠),后来说他是奸臣,所以‘忠’变成‘中’”]

    历史事实是不是人们传说的那样吗?

    陈城村的族人十分重视这一严肃的历史问题,他们专门组织了八位宗亲分别前往浙江的温州、永嘉、南澳,新会和漳浦赵家堡等地进行考察调查,并采访有关历史学家,调阅有关史料,寻访失联的陈氏宗亲。

    经过大量的历史史料综合整理,现在让我们来再现陈宜中在那不平凡的年代留下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一、六君子上书,关心时政(书,志,相片,电影片断)

    陈宜中,(1236——?),字与权,浙江永嘉人。年少时,家贫如洗,但他为人“性特俊拔”。曾经有一个商人推算他的生辰,认为他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他。并把他送去太学院读书,陈宜中文章写的很优美,得到了许多饱学之士的赞誉。他为人正直,很关心时政。宝佑年间,丞相丁大全,倚仗权势,横行霸道。陈宜中和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朝廷,评击丁大全。丁大全十分恼怒,取消他们的太学生资格,并将他们发配到地方。临行那天,太学院的其他学生衣冠整齐地将陈宜中等送别到桥门之外。丁大全更加恼怒,于是在太学立了一块碑,碑文告诫太学生不要乱议国家政务。许多文人根本不理他这一套,倒是对这6个上书的太学生赞赏有加,故被誉之为“六君子”。

    二、平反昭雪,金榜题名

    后来六君子得到平反,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参加廷试,陈宜中名列第二,高中榜眼。以后很快得到升迁,先后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监察御史。当时,由于政争严重,在朝延很难有所作为,于是他选择去做地方官,比较有利于自己建树政绩,先后转任浙西提刑、崇政殿说书、福州知府。他在任职期间安顿生产,主张抗战,兴修水利,政绩明显。十年后,升任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该职位相当于副宰相之职。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度宗死,丞相贾似道将他4岁的赵显拥立为帝,史称宋恭帝。这时,贾似道无能无道,陷害忠良,在督师芜湖一役,无心作战,幻想求和,求和不成与伯颜的元军迎战于丁家洲、鲁港,一败涂地,贾似道失败逃跑,后被谪为循州团练副使,在南去途中经福建漳州城南时,被山阳县尉郑虎臣以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名把贾杀死在木棉庵内,。[木锦庵石牌贾似道被杀处镜头]

    三、忍辱负重,苦撑残局

    此时,皇帝在曾渊子等人的请求下,陈宜中被拜为特进,自此,他开始左右南宋局势。

    当时南宋王朝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但是统治集团士大夫内部之间的争斗却并未休止,谢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留梦炎既无能又无耻,王、陈之间矛盾尖锐。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四路进击元军,陈宜中与留梦炎都没有出来督战,王熵坚持要丞相出兵吴门督战,以安抚诸将,鼓励士气。当陈宜中准备出师时,但皇帝及许多公卿都决计不下。德佑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张世杰的军队兵败焦山。政敌王熵为了报复陈宜中,王熵的儿子唆使京城大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诉陈陈宜中过失十条罪状,陈宜中一气之下,弃职回家。谢太后六神无主,连忙罢免王熵,下令逮捕刘九皋,又恳求陈宜中的母亲杨氏动员陈回朝主政。陈宜中只好才答应回朝,任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