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韩遂带韩逢、李保、韩迁、曹奎、韩川、韩都、韩品、韩亥、韩苟、韩同、韩冀、韩析、三名建坞堡工匠韩匡、韩梯、韩卯向左冯翊郡夏阳县进发。

    雍县副队长韩谦带三十六个护院骑继续押运钱币和粟米随行。

    过渭水河进入左冯翊地界,过郡府高陵、万年、莲勺、重泉、临晋,进入合阳县城,入住王记客栈。

    韩遂按毕业时太学同窗留下的家乡地址找到李儒家府拜访,李儒去年毕业回家收县里的诸生教书为生。

    韩遂见李儒家境不是非常富有,赠给李儒五万钱,可盖起一个茅屋学堂,李儒千谢万谢收下。

    出了合阳县城沿黄河西岸向北,到达夏阳县。

    从城南进夏阳县城前,经过韩奕坡悬崖上的司马迁墓,韩遂带众人简短祭拜了这位夏阳人《史记》着者。

    守墓老者告诉韩遂:“吾姓冯,乃司马迁后裔。”

    见韩遂等有些疑惑,老者又道:“司马迁当年厄运时,有人向家乡通风报信。

    夏阳司马氏连夜改姓“同”、“冯”。

    二字音“通”和“风”,又含了“司”、“马”两字。故这一带冯、同二姓为大姓,而且不通婚。”

    韩遂等恍然大悟。

    进入夏阳县城,找到一家最大的冯记客栈住下。

    第二天,韩遂带众人来到着名的黄河渡口“夏阳渡”。

    望着滔滔黄河水,韩遂感慨万千道:“秦末,韩信以木罂从此渡军破魏,擒魏王豹。

    夏阳最早叫韩原,最初乃周武王一个儿子的封地,侯国名就叫韩国。

    春秋时韩平王失国,并入晋国,其后裔事晋复封韩原,传至晋八卿之一韩厥以封地为姓。

    《大雅·韩奕》为《诗经》中《大雅》的第二十七篇。其中讲述了这个史事。”

    韩逢问道:“韩姓来源于姬姓,始源于此地?”

    韩遂道:“正是!后来晋国魏、韩、赵诸侯联手灭荀瑶的智氏族,三家分晋,韩虔建立韩国。”

    韩遂见有一大的摆渡船靠岸,走上去和船夫闲聊。

    船夫道:“夏阳有多个渡口,这里夏阳渡为最大,其次是城东北的禹门渡。其它三个为小渡口。”

    一会儿,只见二十艘船连在一起的船队载着栗米向潼关方向行,韩遂问船夫:“向哪运粮?”

    船夫道:“河东郡的粮,经合阳、潼关、华阴,转渭水,运至长安。”

    韩遂对韩逢道:“汝要算一下水运和陆运的成本,如果水运益厚,汝可建立一支船队。”

    韩逢答应。

    回到冯记客栈,韩遂询问客栈店主冯模当地荒废良田之事,冯模连声说“有,有。”

    下午,冯模带着韩遂等去城南冯家庄苑见这一带冯家族长冯希。

    听说来了一位荒地大买家,但需要连片土地,冯希马上让家丁去请来当地另六个大族族长,到场的有同詹、张墨、董礼、梁儁、秦午、王沐。

    冯希请韩遂、韩逢等在客厅稍坐,家丁端上点心、瓜果伺候。

    六个族长到冯希书房商量了半天后一起回到客厅,让家丁从外面端来沙土,做成夏阳县沙盘给韩遂看。

    冯希指着沙盘对韩遂道:“夏阳为关中平原北端末梢。

    夏阳人口原为一万三千多人,上次饥荒年,夏阳人口减少约三千人。

    夏阳西为梁山,梁山一直沿伸到上郡边界。

    梁山东坡有一块块的平坦田,这片田的北头位于夏阳县城的正西面,合计有十五万亩。

    饥荒年后,劳力不足,各族基本弃耕的田都在此,这块土地可以转让给汝,按一亩一万五千钱。

    夏阳二百多散农的田地基本都在此片地。

    梁山与黄河间,沿黄河,夏阳从北面的禹口渡到南有五十一万亩良田,农忙时要从河东雇六千人,大都靠黄河水浇灌,为七族所有。”

    韩遂问:“梁山山上水源如何?”

    冯希道:“梁山南山有汇流湖,水流入湖,溢出的水流下山,可灌溉城西北董家的一万亩田。”

    韩遂仔细看着沙盘问:“可否把这个水源连同董家这一万亩一起转给吾?

    另外,在县最南端与合阳交界处将从黄河到梁山东坡转让张家的约五千亩狭长地带与吾,包括这块地东边黄河的小渡口。

    吾修一渠引黄河水上梁山东坡。

    合计十六万五千亩田。

    其中在耕的一万五千亩稍好的田吾付一万钱一亩,其余荒田按四千钱一亩。

    合计吾应付六亿五千万钱,先付一半,分两年付清。”

    七家从未经历如此大的买卖,弃耕几年的地转手卖掉是划算的,一阵紧急磋商后,答应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