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请众人喝一盅酒,白马羌王杨兴接着道:“汉人称因吾部落早期在益州广汉属国阴平道(文县)白马水(白马峪河)流域,故汉人称吾为“白马羌”或“白马氐”或“广汉羌”。

    白马水东流入羌水(白水江)。

    阴平道、甸氐道西北都是吾部落领地。

    最初大本营设在阴平道两水合流处,大汉设阴平道县府后,吾部落大本营向西北迁移到此处,非官府管辖区,依白水南岸(桓水\/白龙江)而居。

    吾部落北部以洮水与钟羌分界,北岸为钟羌的地界。

    从白水源头正北向直到洮水这个分界线是吾部落与参狼羌的分界线。

    吾重点讲与吾部落有关的西戎。

    西戎是周朝对西边人的统称,姜戎就是四岳的后裔。

    而周朝之前的商朝称西边的人为羌人,羌和氐都是西戎之后的称呼,也有三苗说。

    后来,秦国灭西戎八国,一说十二国,一说十四国。

    西戎人大部分融入秦国,一些部落散居西部各地,成为羌、氐。

    氐部落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住板屋、围土墙,用汉姓名,另有小名和氐名、有氐语,无文字。

    氐民大都懂汉语,喜贸易,衣物接近汉服但更干练简洁,编发。

    氐部落起的汉姓有杨、吕、齐、强、蒲、王、苟、毛、窦、田、曹、余、萧、李、茹、严等汉姓。

    氐名有而惹、陪都卡、杨角草、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斜茹氏、严茹氏、娃鲁氏等等。

    汉人也有按服色称吾等氐部落为青氐、白氐、蚺氐等。

    前汉朝在十三个氐族聚居区设置的道、县有河池县、武都道、氐道、故道、平乐道、沮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甸氐道、阴平道、刚氐道、湔氐道、略阳道。

    嘉陵道,接故道和祁山道沿嘉陵江通往蜀的栈道,为蜀道北段的主要线路之一。

    本大汉朝嘉陵道、循成道、平乐道三道取消,嘉陵道与沮道合并为沮县。

    平乐道在西汉水南岸,并入上禄县。

    循成道在西汉水北岸,平乐道以东,与下辨道合并为下辨县。

    故道和武都道保留。故道含陈仓道。

    氐道在陇西郡东南角。

    甸氐道、阴平道、刚氐道在益州广汉属国境内。

    湔氐道在益州蜀郡北部。

    略阳道改为汉阳郡略阳县。

    氐部落分布有,汉阳郡略阳县南清水氐杨氏部落;

    早年从武都郡迁入汉阳郡略阳县西南临近渭水一带的临渭氐蒲氏部落和吕氏部落;

    吕氏部落原在略阳,后又迁到汉阳郡阿阳县兴国城略阳氐吕氏部落,又称兴国氐;

    益州广汉蜀国阴平道阴平氐强氏部落;

    三辅右扶风隃麋县隃麋氐齐氏部落和右扶风汧县汧氐部落;

    武都郡河池县兴和氐窦氏部落;

    武都郡下辨县下辨氐雷氏部落;

    武都郡沮县沮水氐杨氏部落等;

    酒泉郡禄福县禄福氐部落;

    益州巴郡巴氐部落;

    陇西郡河关县念氐部落等。

    略阳县南清水氐杨氏部落早年与吾部同属白马氐,后来分家。

    大汉称散落在大汉的凉州和司隶三辅及并州上郡等地的羌部落为东羌,湟水、陇西、武都郡以西的称西羌。

    西羌大都自称为无弋爰剑后裔。

    羌部落以畜牧为主,农耕为辅,住帐篷,民无汉姓,大人和贵胄用音译做姓,有羌语,民不懂汉语,披发坐衽。

    服饰和发形一如吾这位大王朋友、吾部下右大将杨勒、总管家杨吉。

    而吾白马羌又被汉人称为白马氐,是因为吾部落不断有羌、氐人入伙,风俗两者都有,大半人住板屋,少半人游牧。

    为使吾民感觉公平,吾的服饰每天一换,一天氐服,一天羌服。

    其实凡是拥有良田的羌部落已多多种粮了,如吾等的朋友烧当羌。

    所以看木屋、农耕都很难区分,简单的办法是,看服饰就知是羌人还是氐人了。”

    众人齐赞大王智高才大、学识渊博,也终于搞懂了西戎、羌、氐的关系和大概区别,其实没人完全知道久远的古代,也无从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