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林连伟老老实实把高振东每句话都记下,带着一脑门子官司回了单位,不懂归不懂,但是他还是觉得收获很大。

    回到设计院,林连伟拿出这次的收获,和发动机负责人、型号总师沟通。

    两人一看,嘿,高振东的想法还挺多,不愧是和材料打交道的人。

    “钼和钨不合适,重量大,价格高。”

    “钨银、钨铜合金我们倒是没考虑到,不过还真是一条路子,不过价格也贵。”

    “应该是钨做骨架,银或者铜做发汗材料进一步带走热量的路子。”

    “金属陶瓷可以考虑,就是烧制和附着也是问题。”

    “多晶石墨?渗硅或者渗铜?这个看起来可以,价格应该也便宜,我们也曾经考虑过,但是没有这么明确。”

    “嗯,对对对,一次性的,烧完就算了,只要烧蚀率稳定,那烧蚀带来的压力变化问题就是可控的。”

    “我有同学在东北碳研所,我可以问问他们,有没有合适的材料。”

    “你问问,噫?这个热解石墨是个什么东西?没听说过。气相沉积法?”

    “我都问问我同学,他可能知道。”

    两人说到这里,看着林连伟笔记本上最后一行字发愣,对视一眼,总师问林连伟:“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告诉他我们这是什么东西了?”

    林连伟摇摇头:“没有,应该就是对于长时间连续工作的工况,他有更多的想法。”

    总师笑道:“也许他猜到了,但是不好说。毕竟你在我们导研院工作又不是秘密,每次去找他,问的事情都很明确,以他的能力,猜出来不奇怪。”

    林连伟点头:“嗯,应该是,这一次他都没等我说第二遍,就开始回答我的问题。”

    总师乐呵呵的叮嘱林连伟:“看来他对于火箭发动机这块,还真有不少想法,还是能解决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那种,有事没事的,你多去找找他。”

    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对了,你下次去的时候,把他的单位全称、工作部门、职务、职称全部记回来,我这边把他加入到型号主要研究人员里面去,薅了人家这么多羊毛,荣誉总要给人家的。”

    林连伟连声应是。

    导研院这边在为型号研制又进了一步而高兴,而高振东和科研组的同志一起吃了饭后回到家,便一头扎进了南屋,拿出了晶体管计算机,继续他的asm、vi、math组成的极简IDE的调试。

    就在高振东工作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第三轧钢厂的保卫处内保科,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架着拐杖,一瘸一拐的往内保科值班室里走,室内的灯光照出他那张处在黑暗中的肥脸。

    ——刘海中。

    走进值班室,有点儿气喘吁吁的他掏出手绢,擦了擦脸上的汗,对着内保值班人员大声说道:

    “同志,我检举高振东,他是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