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排位赛就是这样,意外到处都在发生,每个人的实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发挥不好或者发挥超常都会导致排位的变化。

    比如这一场练习赛,罗西就没怎么发挥好,虽然总成绩进入了前十,但却只拿了个第七,如果排位赛中依旧这样的话,他很可能将因为排位靠后的原因失去竞争领奖台的机会。

    ...

    休息了十分钟后,当地时间上午11点05分GP组别的排位赛准时开始。

    没错,GP组别的排位赛是接着练习赛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还是其他原因。

    简单来说练习赛是从moto3开始,接着是moto2,最后才是motoGP组别,四场练习赛(从FP1~FP4)都是这样,包括后面的正赛也是这样,只有排位赛是例外。

    排位赛的顺序是先motoGP组别,然后才是moto3,最后moto2.

    (PS:这里特意解释是为了尽量符合现实方便代入,免得有些杠精找事,另外也是为了后面的全国挑战赛铺垫,为了方便,两种比赛的赛制是一样的,后续不会再介绍!)

    很快,Q1的比赛就结束了,接着就来到了令人瞩目的Q2排位赛。

    和习羽之前经历的城市排位赛里面的排位赛不同的是,motoGP的车手们并没有一上来就开始做圈速,因为他们用的基本都是旧胎,只有等到最后只剩下几分钟的时候才会回到P房更换新轮胎来做圈速。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习羽觉得应该是为了合理的规划轮胎的消耗。

    众所周知GP组别的赛车排量太高了,高达1000CC,这条赛道的极速记录更是达到329公里每小时,各种压弯、重刹等操作对轮胎的磨损远远不是低组别的赛车能够比的。

    再加上GP的比赛的时间太长,前后三天需要经历三场练习赛、两场排位赛、一场赛前练习、一场热身赛以及最后的正赛,需要消耗的轮胎如果规划得好的话,对于正赛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车队技术人员会根据赛车手的驾驶风格、赛车的调教以及比赛当天的天气和赛车手的意见选出用于正赛的轮胎。

    值得一提的是,motoGP正赛中除非天气变化,比如从干地转换到湿地的情况,否则不准中途换车。

    虽然中途换胎允许,但对比赛的影响很大,就算是排在第一的去换一次回来都有可能掉到最后,所以正常情况下车手从开始到结束都只会用一套轮胎组。

    这时候,剩余的轮胎要想坚持到正赛开始之前,就必须合理的规划才行。

    比如软胎的选择,按照规定每一个比赛周中每一名车手只能拥有22条轮胎的使用权,其中前轮10条后轮12条。

    看起来基本够用,但这其中12条后轮中,车手最多只能选择6条中性或者6条软胎,除去1条用于正赛,剩余5条必须在前面的一场比赛中去使用。

    前轮的情况也差不多,但因为不少车手用重刹比较多的情况,所以中性轮胎在比赛中用的也比较多,所以影响不大。

    但后轮就不同了,如果规划不好的话,根本就不够消耗的。

    所以才会有很多车手在练习赛、排位赛的前期中使用旧的软胎或者正赛中用不到的硬胎或中性胎来进行比赛,就是为了给正赛留有轮胎的余地。

    特殊情况除外。

    所以练习赛和排位赛中基本上大家看到的圈速都不会很快,但尽管如此,依旧是很精彩,毕竟GP组别和其他组别差距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