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8、案结

    “大人,据我们的眼线报告,近几日和珅跳得可欢了。”风云详细地朝陈道海作着汇报。

    “他都到哪位大人府上去拜访了?”陈道海头也没抬,继续看着手中的绝版书。

    “六部十二位满汉尚书府第。”

    “这可有十二个地方,也难为和珅这般上窜下跳,不容易啊。”陈道海打趣说道。

    “大人,那我们怎么办?”风云颇为忧心地问。

    “怕什么,让他去串联。和珅平日挺聪明的,可怎么最近老出昏招。”当听到和珅果真去大臣府中游说时,不由大喜过望。这不是明摆着不给乾隆爷面子嘛,可有好戏瞧了。

    “我们别去掺和,就静观其变。”陈道海已经打好主意,就等九卿会审重判李侍尧,到那时再揣摩乾隆的圣意上一道奏折,也只有这般,才能真正成为乾隆的贴心人。

    当和珅拖着一身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府中时,刘全刘大总管很是尽责地掺扶着和大老爷。

    “老爷,您要不要进点夜宵?”

    “不吃了。我先去书房休息一个时辰,然后叫醒我,呆会还要去协办大学士蔡新的府上。”和珅累得都快说不出话了。

    “老爷,您可要保重身体啊。这一夜之间拜访了三位大人,跟个走马灯似的,奴才看在眼里这疼在心里啊。”刘全很会说话。

    “好拉,知道你这个总管当得好,废话少说,我要抓紧休息,不然这人可拜访不完。对了,那边有什么动静没有?”

    那边指的是陈道海,刘全心知肚明,很快就回答道,

    “没啥动静,我们的人都安排在他的府第周围,并没见多少人出来。”

    “这姓陈的莫不是转性了,不与老爷我打对台戏了吗?”和珅此刻还真有点摸不透陈道海想做什么。

    “看来姓陈的对老爷您是甘拜下风了。”刘全献媚说道。

    “呸!说什么话!那姓陈的哪有那么安分,一定做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赶紧多派人手给我盯死了他许府。”和珅可没敢小瞧了陈道海,吐了刘全满脸的唾沫,又接着训斥道,

    “以后要多长长脑袋,别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和珅不辞辛苦的游说终于起到了惊人的效果。

    二十一日在京大学士、九卿会齐,先由刑部办事人员宣读和坤等拟罪奏折内容,然后大臣们各抒己见。这次廷议一反常态,效率出奇地高,意见也格外集中,二十四位大臣,包括和珅死敌阿桂、董诰等在内,都一致认为和坤所办李侍尧一案,就李侍尧犯罪事实论,结实可靠,无可动摇,惟拟罪过轻,应从重改为斩立决,理由以和珅提出的意见为主:

    李侍尧身为总督,不思洁己奉公,于所属内营私网利,任意贪婪,甚至将珠子卖与同知方洛、知县杨奋,勒令交银二三千两不等,又复将珠子收回,臬司汪圻馈送金如意三柄,旋复发还,售卖银五千两送进收受,通判素尔方阿管理乐马厂,逼勒送银八千辆,陆续交收,种种赃迹,实为臣僚所共骇愤。若仅照"侵盗钱粮入己数在一千两以上斩监候例"拟斩监候,尚觉罪浮于法。查从前鄂善、恒文、良卿等俱因贪墨败露,比照监候,从重正法。李侍尧历任封疆,用为大学士,数十年来沐恩最重,乃败检丧心,婪赃至盈千累万,较鄂善等受恩更优,婪赃更甚,自应速正刑章,以彰国宪。

    最终大学士、九卿向皇上汇报的核议的结果就是:

    “应请旨将李侍尧即行正法,以为大臣负恩贪婪者戒!”

    乾隆接到大学士及九卿的回奏之后,当场就愣住了,居然李侍尧还是必死之局。他脸色一沉,想了一下,既然和珅无法理解圣意,那就换个人来执行好了。

    “树春,宣召陈道海。”

    “扎。”

    陈道海急匆匆地来到大内,乾隆帝正在挥毫写字。陈道海请了圣安,跪在一旁等候着。过了一盏茶功夫,乾隆终于把字写好了,拿起来,吹了一下,走到陈道海面前:

    “道海啊,这是朕特意为李侍尧李钦斋的老母写的‘福海寿山’四个字。前些年李钦斋便代母向朕索要字画,可惜朕老是没空啊。现在有空了,便写了副字。你有空时就帮我带给钦斋吧!”

    “李大人他还在大牢之中,他的家也被抄了,李母搬回了乡下,。。。。。。”陈道海有点难为情地说。

    “哦?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哎,钦斋一辈子为朝廷忙碌奔波,只是一时把持不住,名节全毁了!”乾隆长吁短叹了几声后,才又说道,

    “治国靠的是人才,而我大清人才又最难得!现任首席军机大臣福隆安身体孱弱,不堪重任;和坤倒是机敏过人,伶俐可爱,福隆安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只有他能顶上去,把军机处运转起来;阿桂呢,是个能独当一面的全才,但环顾宇内,能与他相比的就只有李侍尧一人而已。若真杀了李侍尧,国家今后遇到大事就少了一个旁人几乎不可替代的处繁治剧的能员。

    陈卿对九卿及大学士的处置李钦斋有何异议吗?”

    乾隆都把话说得如此明显了,若不出口袒护李侍尧,怕老天都不容自己了。陈道海赶紧开口说道,

    “李侍尧历任封疆,实心体国,认真办事,在各省督抚中并不多见。臣以为李侍尧虽晚节不够谨饬,但罪不至死,若皇上开恩弃瑕录用,将来未必没有其报恩之处。”

    “朕也是这么认为。但九卿决意已出,朕又事先说好以九卿意见为准,难办啊。。。。。。”乾隆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陈道海替他出主意,

    “臣闻湖广总督富勒浑在圣上召对之时曾反对处决李钦斋的,其人与李侍尧交好。不若将如何处置李侍尧的问题再放到数十名总督

    、巡抚之中再详加核议一番,他们之中至少可以确保有富勒浑一人会站出来公开表态反对将李侍尧即行斩决。到那时,事情不难于山重水复的绝境中引出柳暗花明之前景。”

    “好,陈卿甚能体会朕意,这旨就由你来拟吧。”乾隆龙心大悦。看来没白培养陈道海一番,不比那和珅差上多少。

    “扎。”

    五月七日,车驾驻跸涿宫,京师遥遥在望,陈道海奉旨以内阁名义传谕各省督抚对李侍尧一案应如何定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件谕旨写得婉转周折,细加体察,很可以从中窥见乾隆的内心世界的隐微。

    谕旨的开头自然要交代大学士、九卿从重改为立决的意见,下面一段文章最不易做,因为它要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大学士、九卿核议已定的结论还要破例交发督抚们去讨论,这实在大耗陈道海的脑力,辛苦了足足一整夜,才写出足以体现圣意的文字,头发想白了三根:

    “李侍尧历任封疆,在总督中最为出色,是以简用为大学士,数十年来受朕倚任深恩。”

    短短三四十个字,字字千钧,实为开脱李侍尧的张本。

    下面转入李侍尧贪黩营私,婪索下属,盈千累万的罪款,是为第二层意思。这一层语气严厉,让人感觉到皇上对李侍尧绝无偏袒姑息之心。如此写的妙处在于向天下臣工表明,皇上大公至正,胸中并无成见。

    陈道海笔锋一转,回答为什么破例让督抚们参加讨论。这第三层意思在通篇谕旨中占了最大篇幅。从李侍尧既然不足深信人手,进而说“天下督抚又何能使朕深信乎?”并举出已经物故的直隶总督杨景素,说‘近又闻杨景素声名亦甚狼籍,但其人已死,若至今存,未必不为又一李侍尧也’。陈道海扯这么远目的是让督抚们以李侍尧为戒:‘各督抚须痛自猛省,毋谓查办不及,幸脱法网,自以为得计。总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触目警心,天良俱在,人人以李侍尧为炯戒,则李侍尧今日之事,又未必非各督抚之福也’。这样一过渡,就很合乎逻辑地把李侍尧案与各省督抚勾连了起来。

    下面第四层意思是陈道海想要写的核心内容,让各督抚对李侍尧一案表态:

    “所有此案核拟原折即著发交各督抚阅看,将和坤照例原拟之斩候及大学士、九卿从重改拟斩决之处,酌理准情,各抒己见,定拟具题,毋得游移两可。”

    这几句话说得最含蓄。究竟和坤拟的斩监候合适呢,还是大学士、九卿拟的斩决合适?御旨中强调要“酌理准情”,要“各抒己见”,还要露章“具题”(即不准用奏折密奏),不得“游移两可”。

    一句话,陈道海代笔的御旨中字字句句都在鼓励督抚们要勇敢地把不同意见公开发表出来,只要有一个督抚讲出了他急于想听到的"真心话",事情就不难转圜,不仅李侍尧得以绝处逢生,皇帝也可以"公道自在人心"迂回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最先遵旨具题的是离京较近的直隶总督袁守侗、河东河道总督李奉翰、山东巡抚国泰和江苏巡抚吴坛。他们的意见都是赞同大学士、九卿所拟应从重"速正刑章"。

    乾隆心中虽有不快,但是他们的态度都早在意料之中,于是在他们的题本上分别批示,“三法司知道。俟各省督抚题覆到齐之日再降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