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他带了一群青年农民,走到瓜园里,在高窝铺上开起会来,讲着抗日的道理而且津津有味。把席子支起,让四面八方的风都刮进来。太阳照着瓜园,瓜地上闪着油绿的叶子,一个个圆圆的西瓜,在眼前闪亮。啊!多么幽美的乡村呀……

    当他醒过来,还是睡在硬硬的床板上。睁圆眼睛,瞅着屋顶,有一刻钟工夫,这时,他下定决心:“到农村去,开展农民的抗日运动!”这时,眼前又闪出张嘉庆的影子,拿眼睛翻着他说:“这会儿是抗日不怕死,怕死不抗日!”他出了一口长气,把心一横,说:“走!”

    翻身打开箱子,穿上一身洗过的衣服,一双新鞋子,匆匆走出斋舍。走过甬道的时候,有人在背后喊了他一声,他也装做没有听见,一直走到钟楼上。围墙就在他的脚下,只要伸腿一跳,就跳过去。小河在眼前缓缓地流动,站岗的兵士在墙下走来走去……

    这时,他心上捽着劲,下了最后的决心。脑子简直没有思索的余地。回头看了看,没有别人,周围静悄悄的。等岗兵游动远了,他猛地一下子耸上墙头,伸脚跳了下去。岗兵听得咵地一声响,疾忙折转身来。他扔地跳进河水,在水上浮沉了一下,手忙脚快,两手用力扒向前去,当他凫到河边,冷不丁地听到枪声,枪弹在水上溅起波花。那个岗兵在忙乱之间,没有打准,也许是朝天上打的。他手疾脚快,两腿在河底上一蹬,一下子窜上河岸,跑进园子里。钻进玉蜀黍地里,又窜过一片高粱地,一片谷子地。毕竟,他逃出这个恐怖的城市,到广阔的农村去了。由于小魏的影响,陆续有不少同学通过士兵的关系,到乡村去进行抗日救亡的工作。

    第五十四节

    几天以来,市党部动员了学生的家属,哭着鼻子流着泪,站在学校墙外,要见亲人一面。说尽了温柔的话,想撼动同学们的心。可是,敌人的政治攻势不能发生作用。

    斗争中的人们,好象松树当着风,吹得树叶响,树身摇不动。几年来,一连串学潮斗争的胜利,兴奋着他们。由于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英勇,克服了饥饿,把斗争坚持下来,传为奇迹。这种奇迹,鼓舞了群众,也鼓舞着他们自己。但是,他们都是一些十六七岁到廿二三岁的青年学生,他们还没有离开学校,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在社会科学的书本上学到一点东西,还不真正了解阶级斗争的残酷和复杂。革命的狂热,象一杯醇酒陶醉着他们,形成一种盲动思想。这种思想支配着他们不能确切明白,这抗日的堡垒,这青年人的乐园还处在荒山上。不能确切明白,这墙外的野草里,奔走着吃人的虎,和吃人的狼!——反动的军阀和政客。

    严知孝的启示和群众思想上的变化,引起老夏的不安。吃饭落不到肚里,睡觉好发惊怔。夜间他走到楼上去找江涛,江涛和张嘉庆都不在。他一个人在楼廊上走来走去,两手扶着栏杆停住步。这时市声已经落了,城市安静下来,他仰起头看了看天上的繁星。万家***,飘飘闪闪,闪闪飘飘。天上的星子和地上的***互相辉照。会引起他思想上的活跃。

    老夏在楼廊上站着,想到一年来他们在母校曾付出不少血汗。为了争取我们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为了争取抗日的自由,不少同学牺牲了学业,才有了今天。第二师范在革命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因为一种盲动思想的蒙蔽,如今陷在灾难中。他们将要离开它,丢失它,过起铁窗生活。想着,两只黑眼睛呆呆的,有些伤神。

    他正孤零零地倒背起手站着,觉得背后有人握住他的手,他感到那只手的温凉。回过头一看,是江涛把一只胳膊搭在他的肩头上。当老夏回过头来的时候,江涛在夜暗里,看见他的脸上浮起一抹惨淡的笑容,更加黄了瘦了。他问:“你觉得身上不好?”

    老夏摇摇头说:“没有什么。”

    江涛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星河,对着眼前的城市的夜晚,止不住兴叹的心情,说:“咳!也许我们要离开这可爱的地方!”一个青年人,尤其在学生时代,学校抚育了他,教养了他,他对学校的房屋、树木、水塘和井台,都有故乡一样的恋情。一说要离开,心上会发生热烘烘的感觉。不管过去多少年以后,还会回味出多少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在目前,事实告诉了他: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老夏慢悠悠地说:“我还不忍这样想……。”

    江涛说:“为了未来的胜利,不管我们走过来的路有多么弯曲。到了目前,我们在作法上应该再明确一些。”老夏一听,惊诧地说:“很明确,武装自卫,等待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