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内史伯朙直言:“普通百姓与甲士,识字者本就千中无一,是以只能当面传递。”

    姬宫湦道:“民间有暗号,军中亦有旗语也。”

    “此二者,皆受限于特定之人与专门之事,并不适用传递王命与军令。”

    “是否能将二者混合?”

    内史伯朙思索片刻:“倘若效仿仓颉造字,使之成为俗字,或可!”

    此言一出,大殿瞬间安静。

    太督内史冂正欲开口,内史伯朙便抢先解释。

    “如此既不违背祖训,又无关社稷之承载。”

    姬宫湦大笑:“文字不可化简,那便另造俗字,内史此策大妙!”

    太督内史冂忙道:“启禀大王,一国之子民,岂能书二字,此乃乱国之道也。”

    姬宫湦颔首:“太督此言有理,那便称之为语文。”

    “并非是如何称呼……”

    “那便仍以俗字称呼,只在军中使用如何?”

    太督内史冂哑然。

    姬宫湦不禁长叹道:“孤王已接二连三让步。”

    太督内史冂无奈:“仅在军中,自然可以。”

    太常姬黁与太史铣也只能妥协,毕竟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现有之文字,确实不利于军令快速传递,况且邦谍早有传讯密文。

    姬宫湦之所以不强行推行简化,只因其中牵扯过大,容易造成君臣割裂。

    文字之力量,形同信仰。

    得到明确态度后,姬宫湦正式颁布王命诏书。

    月底将在军中全面推行俗字,方便快速传递军令。

    姬宫湦亲自盖上天子印玺,此事便算敲定。

    等诸公退出大殿,姬宫湦便命寺人尨取来布帛笔墨,与内史伯朙联手编撰字典。

    俗字直接套用前世简体字。

    根本不用耗费脑筋,只需找出对应者,再标明雅字与相应解释,就能编成一字。

    至于那些过于生僻拗口,且仅用于行文之字,便以常用字指代。

    ……

    十日后,字典初具规模。

    大量布帛堆叠在大殿四周,姬宫湦参照字意进行分部。

    首批为数、名、介、动、颜等部,基本能书写出日常用语。

    譬如,买一匹白马。

    买为动,一为数,匹为介,白为颜,马为名。

    至于形容、状态、拟声等部,则为第二批。

    首批俗字编撰完毕后,姬宫湦便召集石匠入宫,将俗字阳刻在石板上。

    阳刻即浮雕,只需刷上墨汁,便能轻松拓印。

    类似于唐朝雕版印刷。

    可惜布帛过于昂贵,纸张仍仅限于纸币。

    姬宫湦选择放大俗字,以供多人同时描摹。

    每刻好一块石板,便会送至骊山工业区,使用木板与竹简进行批量拓印。

    随后借助雪橇与独轮车,陆续送至各军之中。

    自上而下,强制学习。

    先是统帅、中郎将与校尉,接着到百夫长与伍长,最后为普通甲士。

    识字优异者,未来建功时将会得到优先提拔。

    ……

    十二月中旬,岁末临近。

    前世史书所载,虞夏历法规定建寅为一月,即是正月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