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村里姓晏的都是一个祖宗,到底凑了五两银子并一篮子咸鸭蛋,让虎头送进城。

    晏松年郁闷,“虎头小孩子做事不稳妥,应该让我送!”

    “得了吧!让你送,就是让猫儿送鱼!”乡亲们哄笑。

    谁还不知道谁啊!

    这晏老四,油锅里的钱都能捞出来花;只要给钱,连他自己都能卖!

    晏珣收到乡亲们送的程仪,高兴地说:“多谢叔伯们惦记,我这次一定努力。我去府城,前后近一个月。虎头,你有空就来陪陪我爹。”

    虎头答应:“行!我来帮六叔干活,让六叔安心读书。”

    晏珣小声说:“你帮我监督,莫让他偷懒,比如去钓鱼、听说书、放风筝……”

    虎头瞪大眼睛,六叔竟然是这样的人?

    晏鹤年:“……”

    父纲不振,如之奈何?

    呜呼!苍天负我!

    族亲们送了程仪,王姑娘也让人送程仪来。

    毕竟,兄妹情深。

    王家的“养子”刚到仓米巷,小巷里的街坊就走出来看热闹。

    嘿!

    马!这马真神气!

    他们水乡人家,出门都坐船,很少骑马的。

    “咱们巷子,谁家有这样的阔亲戚?莫不是走错了?”众高邻小声议论。

    从前因为鬼屋的事,有钱的都搬走了。

    在这条巷子住的,家境大多不富裕……

    常常出去吃饭的晏家父子,已经是仓米巷首富。

    “请问,晏鹤年大官人住这里吗?”骑马的壮汉客气地问。

    “最里面那家!”街坊们问,“客人从哪里来?”

    壮汉说:“我是徽州人,我家主人跟晏家是亲戚。”

    哟?

    穷人还有富亲戚?

    巷子太窄,有孩子跑来跑去,前面又有人推着板车过来。

    壮汉下马,牵着马往前走,马上还驮着一个大包袱。

    街坊们更加好奇,目光看着大包袱。

    好奇归好奇,都礼貌地保持距离。

    壮汉来到晏家,不轻不重地敲门。

    今日又是晏鹤年一个人在家闭关,听说是王家的人,连忙客气请人进来。

    此人叫王二,打开包袱取出一个箱子,恭敬地说:“恭喜令郎中案首,这是我家大姐的一点心意。”

    听称呼,他是王姑娘父亲的“养子”。

    晏鹤年忙说:“王妹妹那么多礼!我不是说不用送贺礼吗?”

    王二打开箱子,里面是文房四宝和五十两银子。

    “大姐说,不是重礼,只是给令郎的程仪,请您千万别拒绝。您若不收,就是不把她当妹妹!”

    晏鹤年推脱不了,无奈地说:“既然如此,我这次就替小珣收下。你回去告诉王妹妹,以后千万不要再送礼物来,不然我会生气的!”

    我真的会生气的!

    五十两,他在印书坊一年的工钱,拿来做嫁妆都够了,还说不是厚礼!

    王妹妹不是说,身如笼中鸟,处处不自由。

    笼中鸟那么阔?他也想当啊!

    哦,不对。

    他不是在意钱财的人,绝不会被金钱腐蚀!

    软饭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