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正德八年,朝廷向外国“朝贡”使团的私货征税,实物抽分20%。

    隆庆开海,进一步完善税制,引税、船税、价税和临时税应有尽有。

    现在,晏珣带着官府的文吏,在一众海商的见证下,对黎大的货物进行征税。

    晏珣要从宁波海关开始,统一收现银税。若有官府需要的货物,再向海商收购。

    这种税收改革,符合“一条鞭法”的理念。

    一条鞭法的核心: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归总为一条,征收银两,粮税按亩折算纳税。

    这样可以简化税制,方便统收统发。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种了粮食,过去是直接纳粮。

    变法后,除保留苏杭等少数地区征粮食供皇室食用之外,其余地方一律改征银子,即“折色银”。

    这种操作,引起很多农民不满……几百年后,农民还以实物交税,可见实物税也有存在的意义。

    晏珣处理进出口关税,也是慎之又慎,拉着一群人过来旁观。

    若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及时调整纠正。

    海关征收的税银,会送到太仓银库。

    大明的财政收支,有一个特点是“分散性”。

    其中太仓银库主要负责:一、白银收支;二、国家重大开支,如九边军事支出。

    后世有人以为太仓银库的白银就是大明皇朝的全部财政收入,这是不对的。

    京城还有大量储存财政收入的仓库,放粮食、军器、绸缎、棉布等等实物。

    因为黎大很配合,其他海商对于实物折算现银也没有意见,第一批货物的征税顺顺利利,帮晏珣实现了开门红。

    其他海商对黎大刮目相看。

    异军突起的黎大很有气派,表面粗豪内心却很精明、识时务。

    就算现在吃一点点亏,只要能结交巡海御史晏大人,接下来两三年就能纵横四海!

    领到船引,海商们紧锣密鼓地安排第一批出海的货物。

    江南首富华府召开商品展销会,给海商们调货。

    徽州王家负责出海的就是王二。

    他是王徽父亲当年收的养子,其实就是王家的下人。

    但这些年,王二帮王徽办了不少事,也给晏珣送了挺多东西。

    王二单独来拜访晏珣。

    晏珣高兴地说:“二舅舅,我可想你了!这些年辛苦你南来北往,是我爹娘的得力助手。”

    王二恭敬地说:“少当家喊我‘王二’即可!”

    “你喊我娘一声‘阿姐’,就是我舅舅!”晏珣热情又亲切。

    ……什么少当家!一听就不是做正经买卖的!

    “小珣。”王二也是洒脱的人。

    晏珣那么亲切,让他的心里暖暖的。

    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阿姐说那块印由你带来宁波,你想好怎么用了吗?”王二说到正事。

    汪直的“大宋国徽王印”,在海商中信誉度高。

    有些不能立刻结算的买卖,可以通过盖印的文书赊欠。

    大明的海商跟倭国、葡萄牙人在海外交易,其中一方拿不出等价的物品,可以由持印的人做担保。

    这块印还能继承汪直在倭国的人脉。

    “你舅舅在肥前国的松浦津有一个交易基地,倭国大名松浦隆信帮他在此建设住宅,他以前常居此处。”王二接着说。

    这个“舅舅”,指的是汪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