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内阁众人回过神,不约而同想起一个人——杨博。

    就是主持京察、被胡应嘉弹劾跟高拱结党的吏部尚书杨博。

    杨博自称年轻时跟随大学士巡边,镇守边疆几十年、杀敌无数,并没有吹牛。

    在嘉靖年间,杨博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的十万骑兵、升任兵部尚书。

    而且,杨博还提出过“御虏四事”。

    现在隆庆皇帝抛出的御虏十三策,就是御虏四事的超级加倍版。

    还有一个人,也跟“御虏十三策”有关。那就是被严嵩推倒的夏言,当初夏首辅呕心沥血写出《御边十四策》。

    夏言现在恐怕都转世投胎了,那就不必说,只说杨博。

    徐阶微妙地看着高拱,你果然跟杨博结党,没有冤枉你!

    高拱:……我也很意外啊!皇帝背着我结党!

    御虏十三策顾及到方方面面,显然不是一下子拍脑袋想出来的。

    也许,调谭纶、戚继光北上的时候,皇帝就在谋划这件事;

    也许更早之前,嘉靖就在谋划此事,交给隆庆来实施。

    但这一刻,内阁群臣刷新对隆庆皇帝的认识。

    皇帝不管事、任由内阁混战?

    其实趁着内阁混战,皇帝把什么事都办了。

    这只是隆庆元年而已!

    这是什么速度?隆庆速度。

    外有谭纶、戚继光,内有杨博这样的猛人;还有暗戳戳出主意、不走寻常路的晏鹤年、晏珣。

    几位阁老诡异的沉默,感受到巍巍赫赫的皇权。

    隆庆皇帝端坐着,神色淡然:“御虏十三策,谁赞成,谁反对?”

    内阁一致赞成。

    谁敢说反对,感觉自己会走不出乾清宫。

    “既然都赞成,你们去布置落实。另外,拿俘虏跟鞑靼谈判的事,你们有什么建议?”隆庆皇帝温和笑着,抛出问题。

    几位阁臣经历过心思莫测的嘉靖皇帝,面对温和的隆庆,原本是有心理优势的,此时却齐齐屏气凝神。

    肯定是有人带坏皇帝,要把皇帝纠正过来!

    徐阶突然想到,欧阳一敬等人强烈建议把晏鹤年外派。

    既然干不掉又惹不起,何不让他升官、派出去?

    徐阶说:“臣建议,可以派晏鹤年协助王崇古跟鞑靼谈判。众所周知,晏鹤年‘能力超凡’,说不定可以一举平定鞑靼。”

    打仗是肉体消灭敌人,晏鹤年可以从精神上消灭敌人啊!

    虽然说国家大事不能寄希望于玄学,但作为辅助总可以吧?

    见皇帝若有所思,徐阶再接再厉:“如今修河工程结束,晏鹤年在工部没有什么重任,因而抽调出来修《世宗实录》。跟鞑靼谈判,朝廷需要派出有份量的官员,臣建议可以升他为左佥都御史,负责此事。”

    为了把晏鹤年调走,徐阶也是下重本。

    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现在谭纶身上就兼着右佥都御史。

    在徐阶看来,升晏鹤年为左佥都御史,已经很有诚意。

    皇帝沉吟片刻:“既然是代表朝廷谈判,就以晏鹤年为主、王崇古和谭纶为辅。加晏鹤年为左佥都御史,负责此事吧!”

    晏鹤年当初还短暂代替过潘季驯的佥都御史一职治河。

    临时加的御史头衔,差事结束往往被撤销。

    所以,晏鹤年升官速度快,因为是暂时的,还不算太离谱。就算离谱,人家是先帝心腹!

    皇帝微笑着重复:“加晏鹤年为左佥都御史,谁赞成,谁反对?”

    内阁众人:陛下说了算。

    陈以勤悄悄瞄了徐阶一眼,你这个顺水人情做得……以皇帝对晏鹤年的偏心,左佥都御史的头衔加上去,将来想撤销就难了。

    不愧是袁炜的门生,升官速度都像袁炜。

    说不定,晏鹤年从蒙古回来,就因谈判有功升礼部右侍郎,借此台阶为入阁做准备。

    当初徐阶安排张居正入阁,就是走这样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