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虽然徐阶很不情愿,汪昭华就任巡海御史的事还是迅速敲定。

    开海,在南边引起的震动远远大于北方。

    丝绸、瓷器、茶叶,这些南方的特产,都是海贸热销商品,价格纷纷往上蹿。

    就连徐阶的家族都能从中获利,他家垄断松江棉布的贸易,是纺织业大户。

    提前得知开海消息的王锡爵,更是早早告知家人收购生丝,搞一波开门红。

    他们都想出海贸易,收税的人是谁就很重要,关系到切身利益。

    从表面上看,倡导开海的晏鹤年反而没有从中获利。

    虽然晏家有玻璃工坊,总不能反倾销玻璃给洋人?

    晏家父子一如既往地两袖清风。

    就算有人知道晏家跟高邮汪氏的关系,也不能说他结党营私。

    整个朝廷,谁家没有拐弯抹角、连枝连蔓的关系?有没有从中获利,才是最真实的。

    晏鹤年:……对!我这样平平无奇的小官,没有船也没有人。

    南方在摩拳擦掌搞海贸,北方也有人在秣马厉兵,想趁着新帝登基的动荡打劫。

    隆庆皇帝登基以前,看锦衣卫都指挥陆绎很不顺眼,琢磨着登基之后秋后算账。

    但是,陆绎护送朱翊钧往返山东,又跑一趟辽东带回努尔哈赤兄弟,改变了隆庆的看法。

    隆庆原则之一,有用的人先不打。

    登基之后,皇帝以眼不见心不烦的心态,把陆绎打发到北方打探消息。

    陆绎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隆庆朝立足,取决于自己有没有价值。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皇帝是圣上,同样冷酷无情。衡量臣子只有一个标准——有没有用、好不好用。

    “鞑靼俺答汗谋划秋天进犯山西石州!”隆庆皇帝脸色铁青,“欺人太甚!鞑子以为朕好欺负!”

    看他刚登基,就要来打劫。

    皇帝收到的是陆绎的密折,因为朝廷内斗,许多事情不好处理,他沉住气先找同党商议。

    晏珣大吃一惊:“消息保真?”

    他只知道隆庆完成“俺答封贡”,但是具体怎么办到的,在此之前发生什么,就不是太了解。

    想一想,能够压服北方的野狼,过程肯定很艰辛。

    皇帝沉声说:“保真!陆绎从俺答可汗之子黄台吉处打听到的消息。”

    ……蒙古语中,黄台吉的意思是“太子”,说是人名更是身份。历史上还有一个更出名的“黄台吉”,汉名又翻译为“皇太极”。

    晏珣定了定神:“召戚将军北上,刻不容缓。”

    得知鞑靼要进犯的消息,怎么能够坐视不理?

    大明朝不仅仅是江南。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每一寸国土都是“大明”,每一个百姓都是同胞!

    晏珣最信任戚继光……虽未谋面,神交已久。

    隆庆皇帝点头。

    这件事先不宜大张旗鼓地召开廷议,以免走漏风声后,鞑靼换一个地方进攻,更加防不胜防。

    明确知道鞑靼进军目标和路线,可以提前设埋伏打击。

    很快,“隆庆速度”办事风格开启。

    隆庆皇帝先是大造声势,提出军队的问题。

    “东南一带的倭寇已经基本平定,北边的祸患却很严重。先帝在世时,常常愤恨南北边患,重振北军已迫在眉睫。”

    然后,皇帝诏令百官就此发表意见。

    国子监司业晏珣立刻站出来,建议让谭纶、戚继光等人北上,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

    晏珣突然跳出来,让一些人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