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气氛渐渐融洽,晏珣似乎对倭寇很好奇,话题悄悄向倭国转移。

    一家人嘛!跟自家大姨有啥不能说的?

    “一直都是倭寇进犯大明,怎么大明不主动进攻倭国呢?我听闻从宁波出发到倭国值嘉岛一带,最快只需要三昼夜,通常不超过十昼夜。”

    说起来不远啊!

    钧钧宝宝如果愿意,搞一艘大船出海,倭国七日游完全没问题。

    戚家众人笑了,年轻人就是热血,总想着有仇必报、直捣黄龙。

    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

    并不是登岛就完事。

    登岛之后,大明军队就会陷入倭国的人民战争中,还有后续的补给问题!

    王夫人没有笑话年轻人,温和地说:“晏大人应该知道,太祖列下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一就是倭国。”

    晏珣点头:“我知道,因为太祖觉得征倭国没用。”

    朱元璋是个实用主义者,亏本买卖坚决不能做。

    其实,洪武年间,倭国跟大明的关系恶劣,要开战随时有理由,不打就是因为不划算。

    王夫人正色道:“当时还有一个原因,元代忽必烈殷鉴不远,大明不可轻易征倭国。”

    一旁的戚继明补充:“忽必烈十万大军,两次跨海征倭国都遭遇‘神风’无功而返。史书记载‘舟坏且尽,军士嚎呼溺死海中无数’。因此,倭国也觉得他们有上天庇佑。”

    横扫大陆的蒙古人都不能征服倭国,倭国觉得自己天命所归。

    大明也丧失远征的信心。

    在场众人,连公公们都露出唏嘘感慨神情,只有吃饼饼的朱翊钧无悲无喜。

    无知者无畏。

    晏珣说:“忽必烈征倭国选的是七到十月,正是倭国海面飓风季,大军不被飓风吹下海才怪。什么神风,不过是自然飓风而已。而且,元朝征日本的船有问题!”

    “第一次征倭国,忽必烈给高丽下令,六个月内制造跨海作战的战船五百艘,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于是大量战船都有‘旧木料拼接造船’、‘龙骨质量低’、‘使用内河造船方式’等弊端……”

    晏珣说的这个问题,除了史料记载,还有考古证据。

    后世美丽国在倭国高岛附近海底打捞出蒙古战船……

    研究结果证明,战舰龙骨铆钉过于密集,同一个地方甚至打了五六个铆钉。

    也就是说,这些木材曾被反复使用过。

    这样的破船,被风浪一打就散架。

    某种角度说,大元被高丽人坑了。

    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蒙古大军只差倭国本土一步之遥、功亏一篑。

    但是,众人的关注点不是这个,而是……

    好家伙!原来你不是一腔热血随口说说,而是真的设想过打倭国本土?

    普通人谁去研究这些?

    “即便如此……为什么要打呢?放下仇怨不论,有什么利益?”戚家众人冷静地问。

    亲自上过战场的人,才知道打仗有多难。

    没利益,就算戚家军肯打,朝廷和百姓也不肯。

    “你们应该知道石见银矿吧?嘉靖十二年,倭国人大内义隆从大明招揽工匠、学习到吹灰法,开采银矿产量大增。为此,各方大名为抢夺银山混战几十年,直到嘉靖四十一年,才以毛利家的胜利告终。”

    晏珣说着,目光瞟向贪吃胖松鼠朱翊钧。

    ……万历朝鲜战争,丰臣秀吉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石见银矿。

    这样的银矿我们不抢,留着“资敌”?

    晏珣的言下之意,在场之人都懂。

    “石见银矿我们知道。”戚继明沉吟着说,“产量大增是多大?打下来有利可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