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永寿宫紧锣密鼓地重修。

    朝廷之上,大人们的目光看着进度飞快的新宫殿,都有一种共识——提议重修永寿宫的徐阶要出头。

    新的宫殿取代旧的,新的首辅也该……

    许多人心中隐隐有期待……严阁老八十的人,早就该退位让贤,首辅之位总不可能世袭给严世蕃吧?

    这大明天下终究是姓朱。

    不管大人们怎么明争暗斗,没影响科举大事。

    元宵一过,远近举子陆续赶到京城,八方英才荟萃。

    各省去年乡试的解元、经魁,往届种种原因没中进士而积压的解元、经魁,全部集中在一起。

    浙江去年乡试解元是《易经》魁首,名为卢渐,宁波人;

    江西解元黄文炜也是《易经》魁首,建昌府人。

    再加上应天府乡试解元晏鹤年,又是《易经》魁首。

    这几个地方,都是文风鼎盛、科举竞争激烈的地方。

    这一科会试,先不说谁是会元,光是《易经》魁首,竞争就十分激烈。

    此外还有王锡爵、归有光这样名气很大的往届魁首……

    夸张一点说,在大正有德茶楼抛一块砖,能砸中三个魁首。

    嘿!走到这一步,人人都有望中状元!

    大正有德茶楼日日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此起彼伏,仿佛人人都是治世之能臣。

    皇帝看到这样的场景,大约可以欣慰地说“天下英才入我囊中”。

    大明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开明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只要不是指名道姓诽谤皇帝和高官,其他问题都可以讨论。

    北边该不该开马市、南边的倭寇怎么打、税赋徭役问题……

    邦交大事和民生政策,举子们事事关心。

    虽然考试未必出这样的题目,但各大酒肆潜伏着锦衣卫或者翰林院的人,暗暗记下举子的精彩论点。

    这些暗访,可能让举子的名字直达天听,影响最后的殿试名次。

    现在,有人就北边的局势高谈阔论:“依我之见,皇室可以娶蒙古各部女子,下一代的皇子王孙融合两族血脉,就不会再打仗。”

    “天真!联姻什么时候解决过战争?”

    又有人说:“长城以北应该种草种树,不仅可以治理风沙,还可以养马。想要兵力强大,就必须有骑兵。所以应该尽早开放马市……”

    这种论调老生常谈,众人微笑着,没有人叫好。

    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举人站起来:“去年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火器立下大功。我认为朝廷应该精选工匠,做出更精良的火器、大力建设神机营……火器能打倭寇,也能打北边的骑兵……”

    “你是何人?”

    “在下扬州举人曾庆斌。”

    “啊?你们什么时候到的?扬州双晏年前就来了,现在已经名扬全城。”

    曾庆斌微笑着说:“我是昨天到的,住在扬州会馆。听闻大正有德茶楼英才荟萃,今日先来涨涨见识,稍后再去拜访双晏。”

    “他们住在学子居,我和你一起去。”另一人站起来,热情地说:“他们可是大忙人,见一次不容易。”

    “阁下是?”曾庆斌问。

    “国子监监生余有丁,去年顺天府乡试举人。”

    “久仰大名!令尊曾任江苏昆山知县,我来京的时候,在船上听王锡爵提起过兄台。”曾庆斌说。

    余有丁惊喜地说:“王锡爵也来了?故人久别重逢,当浮一大白!”

    他们说笑着相携离开,其他人嘀咕:“高兴什么哦!来的全是竞争对手,越有名的越让人心慌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