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秦淮河附近有一座鹫峰禅寺,匾额是明英宗题的,读书人来南京必去游览。

    《儒林外史》中,也提过去鹫峰禅寺吃茶。

    晏珣兴致勃勃:“鹫峰禅寺的茶点斋菜很出名,我们一起去吃!常欢,你留着看行李。”

    常欢委委屈屈,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珣哥,你不能欺负我,相煎何太急?”

    晏珣冷笑:“说你读书少,你还知道这句诗。那你说,你去禅寺烧香,请菩萨保佑谁?”

    “珣哥,我知道错了!”常欢老实道歉。

    话刚说出口,他脸色一青,往茅厕奔去……

    夭寿了!坏咸鸭蛋吃了拉肚子。

    听说去鹫峰禅寺,汪德渊特意回房换了一身艳丽的衣裳,振振有词:“今日去的多半都是考生,输人不输阵。”

    晏珣:“……你喜欢就好,不用找借口。”

    杨仲泽轻咳两声,问:“晏叔祖是学道法的,去寺庙有没有关系?”

    晏鹤年解释:“洪武皇帝说‘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佛道儒,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嗯,我有空再给你们传道。”

    晏珣笑着不予置评……爹说得深奥,不就是谁灵就信谁?

    寻常人家过年供设六神牌,佛道两家神仙需要的都有。

    你灵就信你,你要是不灵?

    有些地方求雨,把龙王从庙里拖出去鞭打暴晒。

    他们说笑着赶早出门,这几日香客众多,去迟了吃不到斋菜。

    常欢从茅厕回来,客栈里只剩他一人留守。

    呜呜……寒风飘飘落叶~~

    士子们卸下重担游山玩水,江南贡院内,以吴情、胡杰为首的考官们正在紧张地阅卷。

    为国取士是大事,他们身负皇命来此主持乡试,就是要选拔出经世济民的人才。

    《礼记》的几位同考官聚精会神地看文章。

    第一场结束后,各府《礼记》一科考生的时文卷陆续送到他们手中。

    放眼全国,主修《诗经》的考生最多;若说南直隶,徽州、苏州都有《春秋》专精的现象。

    修《礼记》的人最少,他们的工作量比其他几房的考官要轻。

    但是一篇篇看下来,还是让人非常疲惫。

    同考官看着眼前这篇文章,用典准确、文辞优美,可惜犯了喜欢用生僻字的毛病。

    生僻字不怕用,可怕的是变成错别字。

    “可惜了。”这位同考官无情地标了一个“叉”。

    他神色漠然地拿起下一篇卷子……看了那么多文章,精神已经麻木,再好的文章都难以牵动情绪。

    但是下一篇却让人精神一震。

    “妙极!粮食储备和赈灾还能这样?嗯……这就考验地方官的廉洁了,但这是应有之义!”

    他再细看这个考生的其余经义文章,发现这个考生底蕴深厚,眼光格局很大,常有发人深省之语。

    读着此人的文章,犹如大夏天吃了一片井水浸凉的西瓜,爽快!

    他满脸喜悦地标了一个“圈”,传给下一个考官。

    乡试阅卷的规矩,一个考生的文章能够得到这一房考官的一致认可,才送到主考官手里。

    如果同考官意见不一,副主考来裁断。

    另一个同考官见同僚连声称赞,好奇地接过来,看来之后也点头:“言之有物、朴实又诚挚,有唐宋大家之风。”

    会是谁的卷子呢?

    脑海里闪过一个个知名才子的名字……但有名的秀才实在太多,一时猜不准。

    这两位都是治《礼记》的,能够在自己的本经一房看到如此优秀的后辈,实在喜悦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