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和建设规模庞大的地下电磁轨道一样,发射到大气层外的通讯卫星也非常具有挑战。

    实现通信功能的模块,技术方面陈浩已经完全掌握了。

    用的就是马克还没来得及发射到天上的,下一代星链卫星系统。

    他最新版本的星链卫星上,加了一个中频pcS频谱天线,可以在地面用普通的智能手机,直连到低轨道的卫星。

    虽说网速只有3m,但已经足够用了。至少比不充会员的某网盘要快上20多倍,在末世发个信息、打个视频电话,完全够用。

    相比之下,卫星外壳的研制就困难的多。

    卫星需要在地球上空时刻保持高速飞行,这样才能保持不掉下来。

    原理非常简单,就像是扔石子,它的运动轨迹是两个方向叠加而成,一是水平飞行,二是垂直下落。

    只要你把石子扔的足够快,快到它落到地面之前,绕了地球一圈,那么它也是一颗卫星。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甩的飞快的流星锤,不过拽着它的并不是铁链,而是地球引力。

    经过计算,想要保持在地面上空200公里的低空轨道上,卫星的速度要达到7.79km每秒。

    这在太空中,不算什么,那里什么都没有,想飞多快都可以。

    但它们出大气层前,可就不一样了,这可是音速的23倍。

    在5公里的加速距离下,先不说卫星外壳强度,能不能保持不分解,以这个速度在稠密的大气层内飞行,相当于反向突破大气层,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钢铁融化。

    但这都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别的不说,超高音速导弹同样面临相同的问题。

    它们再入大气层时,末段速度能达到20马赫以上,要是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先解体了,那就不是超级武器了,而是华丽的大烟花。

    陈浩之前,循着旧军事基地线索探索时,找到不少被遗弃的洲际导弹车。

    没有授权、没有北斗卫星,这些导弹只能当个大型炸弹使用,甚至一般人都没办法引爆它的引信。

    但它们的乘波体弹头外形,和作为机密的弹体、涂层、隔热材料,可以为x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使x能照葫芦画瓢的给出几个合理的卫星外壳制作方案。

    然后把制作的模型,在风洞中测试一下就可以了。而有些军事背景的院校,就建有小型风洞实验室。

    大学有风洞实验室不奇怪,有的院校还有核打击能力,这里就不细说了。

    陈浩只需要去到那里,给这些设施暂时恢复电力,然后把带来的模型测试一遍,就能筛选出最优的方案,也不算麻烦。

    以他掌握的机器人劳动力,完全有能力把风洞实验室拆了,再搬会森林公园重建,但这只用到一次的设施,耗费大量劳动力太过于浪费。最主要的是,太浪费时间。

    所以陈浩平时还是挺忙的,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亲力亲为。

    还好,出差交通方便,住宿环境舒适,又有年轻水灵的老婆、侍女们帮他解闷,供他游玩娱乐,给他按摩解压,所以外出并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