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然而当黄明礼的奏章上到朝廷之后,受到以杨洪泰为首的一些人极力反对。

    他们认为南方朝廷已经构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完全能够凭借天险和这些防御工事,抵挡住蒙古人的南下。

    一旦朝廷军队好大喜功贸然出击,越过防线和蒙古人展开战斗,等于拿自己的短处去触碰对方的长处。

    毕竟大家都知道,蒙古人的野战能力十分强大,在这方面,朝廷军队也不是没有吃过亏。

    往往数倍于对方的军事力量,才能够牵制住对方,甚至还有被对方打败的可能性。

    如果朝廷军队一旦出击,收不到预想当中的战果,甚至被蒙古军队击败。那么蒙古人趁此机会,很容易就可以越过南方朝廷精心打造的防守线。

    这样一来,整个朝廷就危矣。

    最后才能更立场鲜明的指出,提出这种建议的人是何居心!分明是在祸国殃民,必须严惩不贷。

    关于杨洪泰等人的言论,前半部分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毕竟此时的南方朝廷当中,主和派占据了大多数。就是那些中间派也不认为,朝廷的军队在和蒙古人交战的时候,可能是蒙古人的对手。

    只不过对于杨洪泰等人后面所说的,关于对黄明礼的指责,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什么回事。

    就是皇帝也明白这是双方的派系斗争,皇帝在制衡各方派系的能力还是很突出的,自然不可能就因为杨洪泰等人的指责,就对黄明礼进行处罚。

    毕竟再怎么说,黄明礼只是一介文官,手中既无兵权,也没有明显的结党营私的痕迹。

    黄明礼只是一个上任不久的京官,而且所在的这一派系,还是属于亲皇派。

    亲皇派背靠皇帝这一方,皇帝就是他们的背后靠山。

    虽然皇帝也有些不认同黄明礼的观点,但是他也知道黄明礼绝对不会像杨洪泰等人所说的那样,是在故意祸国殃民。

    很快,朝廷的批文就送到了黄明礼的手中,不出冷锋所料,朝廷并未同意黄明礼的上书请求。

    而是命令南方朝廷的军队继续严防死守,密切注意蒙古军队动向。

    不过,并未对黄明礼进行指责,反而还是赞扬了其一心为朝廷着想的态度。并且鼓励他再接再厉,继续做好督军的职责。

    言下之意,就是其他的事情不必多问。

    黄明礼虽然心中早有预感,但是在他收到朝廷的回文之后,也不由得有些心灰意冷。

    虽然他对于南方的朝廷本来就不抱多大的希望,但是却没有想到居然会保守懦弱到这种程度。

    看来当今天子所谓的要振兴朝纲,做一位中兴之主,仅仅只是存在于幻想当中。

    或者说他有这个野心,却没有相匹配的能力和眼光。

    本来冷锋只准备在前线待上几天,了解一下前线的情况,并且去亲自观看一下蒙古人的军队阵型之后就打道回府了。但是既然到了前线,就这么回去的话,也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