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上下杭街区,中平路。

    刚迈入这条街,映入眼帘的两排建筑粗看过去没什么不一样,但细细一看,会发现几栋老洋房夹杂其中,格外显眼。

    “在民国时期,中平路是福州极负盛名的‘十里洋场’,所以跟三坊七巷不同的是,这里大多为民国特色的建筑,尤其以中平旅社和南方日报社为代表。”

    随着唐导的介绍,一行人来到中平路63号:中平旅社。

    这个老建筑瞬间让陈灏惊艳住了。

    斑驳的老招牌,红砖拱券的西式立面、绿色的琉璃花瓶状栏杆、拱形和百叶形门窗,甚至连一旁的路灯和邮筒都是民国风格。

    有股回到民国的感觉。

    “中平旅社的前身是1914年创办的【嘉宾洋菜馆】,宾客主要是各国领事馆、洋行人员、新派学生等,也是福州最早的西餐厅。1975年由国营单位接手改为旅社网点,因位于中平路故名【中平旅社】。”唐导指着建筑,郎朗介绍道。

    在陈灏拿起相机拍照的同时,一旁的姜雨晴好奇问道:“只是,怎么只有这个招牌是斑驳的,其他都很崭新?”

    “2013年上下杭保护修复项目启动,在修建之前挺破旧的,修复后基本上除了这个招牌,其余都是新的。”唐导心情也有点复杂,说是修复,其实是焕然一新。

    “你们看对面的南方日报社旧址,这个修复的更彻底。”

    陈灏转身望去,在中平旅社对面的南方日报社建筑风格也是中西结合,论起颜值比中平旅社还更高一点,同样也更出片。

    但,他缺乏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历史建筑不修复是不可能的,大多都很破败,不适合直接给游客看,但修复很难把控一个“度”。

    适度的修复,能保留其建筑本身的特色和历史厚重感,伤害也小。

    过度的修复,说是一个全新的建筑其实也不为过,它的灵魂已经被破坏了,光有皮没有骨。

    这一点,是我们国家许多景区需要注意的地方。

    很可惜的是,外行指导内行在各个地方上演。

    快走到中平路尽头的时候,还有一个很值得打卡的老建筑:黄培松故居。

    黄培松是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他的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阔五间,占地约2100平方米,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现在作为福州市美术馆,可以进去参观。

    中平路的尽头右拐就是隆平路。

    隆平路的老洋房也不少,但有特色的建筑能叫得出来寥寥无几。

    倒是有一个“福州第八塑料厂”还不错。

    陈灏拿着相机排了不少片子,相机扫到隆平路门牌号时,他心生一个疑惑。

    “唐导,这个隆平路的来源不会是跟袁老有关吧?”

    唐导似乎被陈灏这个提问给愣道了,她摇摇头道:“这倒不是,隆平路的隆平二字是个合称,取万隆弄的【隆】和中平路的【平】二字组成的。”

    “这样子啊。”陈灏摸了摸鼻子,他原本还以为是跟袁老有关系。

    不过也难怪他会多想,毕竟这个路的名字太容易让人联想起袁老了。

    从隆平路到上杭路,再到下杭路,最让陈灏、顾南溪惊艳的是深巷里。

    相比修建的端庄大气的道路,漫步走在小巷子里,偶尔能撞见一些老洋房,就像是一些突然出现的小惊喜。

    下午的阳光透过树缝洒下细碎的光影,时光仿佛倒退,风也温柔了,景也慢了下来。

    不知为何,陈灏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

    那时候的成都的市区鲜少有高楼大厦,老街的两旁伫立着各种小商铺,有挂着“国营”招牌的食品店,售卖着各式成都传统糕点;

    也有修车换锁或手工缝制衣物的小店,更多的是小杂货铺,小铺的玻璃柜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门口挂着一串串棒棒糖、一包包薯片虾条,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也有售卖。

    还有孩童喜欢的透明玻璃弹珠和游戏卡牌等玩具。

    还有小店门口总能见到支起的桌子,附近的居民聚在一块儿打打牌、拉拉家常。

    摇一把蒲扇,话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