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汉武帝的吐槽,立刻就引来了其他朝代皇帝的共鸣。

    【明太祖朱元璋:朕早就已经说过了,大宋这个朝代,基本上就是华夏最丢脸的朝代,你们应该庆幸自己没看过宋史。】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嗯,大宋就是被朕亲自灭亡的,其实大宋臣子还是有很多热血之人,但皇帝嘛……哈哈,和宋徽宗宋钦宗大差不差。】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朕一般不会同意朱元璋的话,但这一次是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朕其实有些不太理解,大唐的后继者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

    【光武帝刘秀:国家危难之际,皇族要不就是逃跑要不就是想着内斗,大宋的皇家教育也太失败了吧。】

    弹幕密密麻麻地飘过,除了疯狂吐槽之外还是疯狂吐槽。

    大宋世界之中,赵匡胤的脸漆黑如墨。

    “这个赵构,可以啊。”

    “汴京都要被攻破了,他的脑子里竟然只有争权夺利?”

    “混账东西,真是不折不扣的混账东西!”

    赵普欲言又止。

    这个点,好像不太好切入啊。

    从士大夫的角度来说,他们天然就更喜欢和平。

    和平时代,才是士大夫唱主角的年代。

    战争时代,则是将军登台唱戏的时代。

    从赵普的角度来说,大宋求和确实是没啥大毛病的。

    但求和搞成这种样子,丢脸丢到历朝历代去了。

    赵普就是心再大,也没办法在这种时候给大宋的士大夫们开口说话啊。

    太子赵德芳也看傻眼了。

    作为将来的大宋皇帝,这一刻赵德芳压力巨大。

    突然,赵德芳回过神来,开口道:

    “教育,一定是教育上出了问题!”

    众人视线投向了赵德芳。

    赵德芳沉声道:

    “一个皇帝这么懦弱,那可能是皇帝的性格问题。”

    “但从宋真宗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一代大宋皇帝都非常懦弱,只能说明是教育出了问题。”

    众人一听,都觉得有些道理。

    总不能说大宋皇族的血脉有问题吧?

    赵普心中一喜,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他正想要开口说,将来应该让士大夫们更多地承担教导太子的责任,从而让未来的大宋皇帝们更加强硬。

    话到嘴边,赵普突然僵住。

    不对。

    大宋太子、皇子的教育,一直以来本就是由士大夫负责的!

    那个负责教育太子、皇子的资善堂,就是由皇帝选拔士大夫进行其中作为讲师,给皇子们授课。

    这……

    这样一来,问题不就都全部丢到了士大夫身上了吗?

    赵匡胤闻言,双目中顿时出现怒火。

    “德芳说得对,朕也觉得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

    “一定是某些人常年在太子、皇子们的耳边灌输这种苟安求和的思想,才会让大宋后世的历代皇帝变成了这种样子!”

    赵普心中大叫不妙。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

    这口黑锅怎么一下子就飞过来了?

    在场的诸多士大夫们也品出不对,面面相觑。

    沈义伦干咳一声,开口道:

    “陛下,臣觉得将来资善堂的讲师还是要精心挑选,不能只看学问,性格和品德也很重要。”

    众人回过神来,纷纷表示赞同。

    这锅,我们士大夫真背不起啊。

    这要是背了,那就是永世不得翻身了!

    赵普也回过神来,忙道:

    “对啊陛下,臣以为应该多多选择像李纲这样的进入资善堂作为讲师,一定能让大宋将来的皇帝变得英武,不会再轻易妥协!”

    赵普直接就把李纲搬了出来。

    就是想要证明,我们士大夫也并不是都懦弱的。

    士大夫也有李纲这样的纯爷们,是你们皇族不愿意听李纲的话,不是我们士大夫的问题!

    赵匡胤看了看赵普,缓缓点头。

    “赵普卿家的话言之有理。”

    “但朕以为,如果要增加未来大宋皇帝的阳刚之气,为何还要找文人当讲师呢?”

    说完,赵匡胤又转头看向杨业。

    “从今往后,枢密院的枢密使之中,必须至少一人担任皇子们的讲师,给皇子们教授战阵之道。”

    杨业赶忙点头应是。

    几名枢密使也是眉飞色舞。

    这可是纯纯的好事啊。

    自从赵匡胤把军权拆成枢密使和兵部,又架空了节度使,军方武将在大宋朝廷之中的势力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给太子、皇子授课,就意味着能对皇族施加影响力。

    这些文官士大夫把大宋皇帝教成这种样子,就是影响力的证明。

    也该轮到我们武将们好好教育一下大宋的后代皇帝,让大宋皇帝们多一些勇武和阳刚之气了。

    赵普闻言,不由哑然,心中却暗自焦急。

    这下子好了,大宋士大夫对于将来大宋皇帝的影响力又下降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啊。

    赵普忙道:

    “陛下,臣觉得若是过多接触武人,恐怕会让大宋将来的皇帝有穷兵黩武之忧啊。”

    赵匡胤哼了一声,指着金幕道:

    “现在是需要担心大宋将来皇帝穷兵黩武的时候吗?”

    “现在明明就是担心大宋将来皇帝血性不足的时候!”

    “若是一成不变,将来的大宋皇帝还会是宋徽宗、宋钦宗这样的废物,难道赵卿家你希望朕眼睁睁地看着大宋的未来变成这种样子?”

    赵普彻底说不出话来了。

    事实胜于雄辩啊。

    有金幕播放的视频在,任凭赵普再怎么舌灿莲花,也无可奈何。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由于王云这个副使本身就是朝廷派来监视赵构的人选,在王云改变立场之后,赵构毫无阻碍地变化了北上线路,很快抵达了相州,见到了这里的知州汪伯彦。】

    此刻黄河以北的宋国土地上,到处都是风雨欲来的气氛。

    汪伯彦亲自带着一队兵马出城,将赵构迎接回到州衙之中。

    主宾各自落座之后,汪伯彦让人送上茶水糕点,闲聊了片刻,这才谈起战事。

    “王爷来相州是走错路了,臣听说在五天前,完颜宗望就已经从大名府魏县渡河南下,恐怕此刻兵锋都已经到了汴京。”

    赵构和王云闻言,交换了一个眼神,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去汴京好啊。

    不管去哪里,只要别来相州就行!

    赵构转移话题,问起汪伯彦对眼下宋金战争的看法。

    汪伯彦先是随口说了几句人人皆知的废话,随后正色道:

    “以下官之见,太原兵败之后,大宋已经没有跟金国继续作战的本钱了。”

    “为今之计,只有效仿当年汉高祖白登解围,唐太宗渭水之盟,先以和谈换取金军撤兵。”

    “等过上几年,大宋重整旗鼓,届时是战是和都可从容再做打算。”

    赵构闻言,心中顿时一定。

    明白了,这家伙也是个主和派的。

    赵构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汪大人所言,俱是真知灼见,让本王茅塞顿开啊。”

    “本王此次奉旨议和,深感责任重大,不知道汪大人可否指点一二?”

    汪伯彦顿时惶恐,道:

    “王爷说笑了,下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知州,怎么敢在这种国家大事上大放厥词?”

    “更何况还有王云大人在此,王大人智珠在握,自然早有成竹在胸,无需下官画蛇添足了。”

    赵构再三相请,各种好话说尽,还承诺只要事成一定上奏朝廷给汪伯彦表功。

    汪伯彦这才开口道:

    “不瞒王爷,若是要下官说一句心里话,眼下这金军大营您是万万去不得的。”

    “去了,就有性命之忧啊!”

    赵构心中又是一喜。

    这汪伯彦的看法,又和自己一致。

    赵构忙道:

    “那汪大人的建议是?”

    汪伯彦摸着胡须,目光闪烁地开口。

    “下官斗胆请王爷暂居相州,等待时局变化。”

    “若汴京无忧,金人无非就是继续议和,多索要一些好处。届时王爷再动身前往金营,不但安全有保证,而且议和的功劳也必然是少不了的。”

    “若汴京……咳咳,万一有所不测,那下官至少也能保护王爷安危,撤往关中。”

    赵构表情认真地听完,点头赞许道:

    “汪大人果然大才,只当区区一个知州,实在是委屈你了!”

    很快夜色深了,赵构和王云回到房间之中密谈。

    赵构道:

    “王大人,本王觉得这个汪伯彦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你觉得如何?”

    王云摸了摸胡须,沉吟片刻,缓缓道:

    “汪伯彦的言行的确看起来像是咱们这一边的,但王爷可能有所不知,汪伯彦的弟子怕是一个隐患。”

    “弟子?”赵构有些疑惑:“是谁?”

    在赵构看来,汪伯彦不过区区一个知州。

    他的弟子要么是个县令,要么就是普通御史之类,无足轻重的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