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转移资金出去,在这个时候,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

    还需要相互增强一些信任,利润也需要再累积丰富一点。

    毕竟是进入世界市场。

    下海之前,肯定最好在小水沟里先练习一下水性。

    3、公开发私募基金产品,也还需要等全面牛市相对活跃,成交金额进一步放大;个人投资水平和江湖地位,也更加稳固之后。

    不然步子迈得太大。

    在很多人的怀疑和犹豫中前进。

    那会操作得很累,也容易在相互矛盾中出乱子。

    元辰是希望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开挂能力,多给社会做贡献。

    但他不想在很多人的盲目敌视中,给自己增加麻烦。

    没到水到渠成。

    先低调前行,自己先闷声发点财。

    4、这个时候的海外股票,包括后来那些大牛科技股;都还无法吸引元辰这个18年后穿越过来的重生者。

    不管是华夏已经霍霍有名的bAt,还是米国后来威名霍霍的水果,英达伟等米国科技股。

    元辰此时,都没有特别兴趣。

    此时智能手机还没兴起。

    不管是水果还是芯片龙头,光刻机公司。

    这个时候,都还没有被特别重视。

    他们在这一轮华夏超级牛市中,基本也就1~3倍的涨幅;后面金融危机到来,还基本都打回原形;有的甚至跌得更多。

    这时候,元辰更愿意自己在一级市场秘密前行,直接把他们的人才挖过来;确保尖端前沿技术至少跟他们同步,不出现代差。

    等智能手机以及后续的电动汽车市场逐步放大。

    霸国逐步开始重视这些高端技术封锁。

    那时。

    元辰相信。

    自己手上的智能手机系统,视频,直播,商品和文章智能推荐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芯片和光刻机等技术。

    可以保持跟他们在一条水平线上。

    超越他们,更领先世界;也有很大可能。

    确保华夏经济不受他们掐脖子。

    这个时候有钱去支持他们的股票,让他们获得充分的研发融资机会,人才储备和培养资金条件。

    还不如自己跟他们一样,在一级市场认真干起来。

    即便自己到时候做不出那样的伟大公司。

    至少可以把技术和人才储备在手里。

    然后谁能做好,再投资谁;现金加技术入股。

    尤其在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之后。

    现金稀缺,资产便宜。

    还可以挑着买。

    所以,作为重生者面对2005年到2007年这一轮大牛市。

    元辰并不迷恋后来的那些科技互联网大公司的股票。

    这一段时间。

    华夏股市的那些牛股,两年时间,动不动就是几倍甚至10倍起步。

    三两个月,就可能涨1~3倍。

    包括万科和华信证券这种大市值龙头股票。

    那些体量稍微小一点的。

    一不小心,就是二三十倍;甚至突破50倍,100倍。

    与之相反。

    那些互联网科技大牛股,经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解。

    此时,可能还有点谈虎色变,都没有这种疯狂。

    基本也就是勉强跟着指数往上弱弱地冒一下。

    然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来。

    又跟着大盘砸回来。

    最后是在大危机后,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大时代,智能手机和智能电动汽车兴起;才大放异彩。

    这个时候。

    面对那些大牛科技股票,元辰当然是让他们先磨叽一会儿。

    先专注在华夏股市,快速累积原始资本。

    同时在一级市场自己培育那些未来的潜在大牛科技公司,即便没有培育出那样的公司;至少也可以把那些尖端技术和人才储备起来。

    到时候在金融危机之后。

    在抄底和技术入股那些已经成型的,将会成长为世界伟大公司的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