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京城之中,在经历了一场胜利的宫廷兵变之后,少年皇帝康熙,剪除了鳌拜等一众党羽。

    十六岁的少年天子玄烨,才算是牢牢地掌握了朝廷的局势。

    可是,西南方三藩未撤,隐患尚在,又不能不使这个康熙皇帝整日忧心如焚。

    所谓的这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他们原来都是明朝的将领,在明末的时候投降了大清,虽然投降的原因众说纷纭,也衍生出很多的清宫秘史。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在从龙入关,平定南方时立了大功,被封为异姓王爷。

    其中呢,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都手握重兵、独霸一方。

    但是三藩之中势力最大的,还是要数平西王吴三桂。

    他坐镇云南,虎视中原,私自煮盐铸钱,四处招兵买马,又用“西选官”的名义,把心腹派往云贵川陕各省,触角直伸到康熙的鼻子底下,康熙皇帝早就忍无可忍了!

    而且又正好鳌拜已除,此时的康熙皇帝可谓是春风得意。

    就在这年的冬天,康熙下诏,命三位藩王于康熙九年新正之际,入京觐见。

    他准备按照平民帝师伍次友给他留下的撤藩方略,先礼而后兵,彻底割掉这三颗毒瘤。

    不过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又总是残酷的。

    平西王吴三桂告病,没有来京,而是让次子吴应熊代父觐见。

    虽说有着告病的由头,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吴三桂抗旨不来呢。

    为啥呢?

    他自然是清楚,这个猛虎下山容易,但是再上山就难了。

    朝廷中早就传出信来,这个小皇帝有撤藩的想法,这次如果三个巨头一起去了,那可才是鸿门宴了。

    康熙同时召三藩觐见,本意正是效法赵匡胤席前夺兵的故事,但吴三桂称病不来,康熙的夺兵计划便不能施行。

    他那热得发烫的心也只好凉了下来,代之而起的是难以压抑的愤懑。

    没办法,做皇帝没有绝对的实力,哪有这么容易啊?

    他也就忍着一肚皮的气,在乾清门和颜悦色地接见了代父行礼的吴应熊,又赏银子又赐药,下诏慰谕“病”了的吴三桂。

    虽然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面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回到寝宫里面之后他越发觉得浑身不自在。

    可生气归生气,正经事还得办。

    过了正月十六,康熙下诏令已经入京的尚可喜和耿精忠入内,在乾清宫正殿接见议事。

    当銮舆路过乾清门的时候,康熙掀起明黄软缎的窗帘向外张望了一下,见耿精忠和尚可喜两个人穿着簇新的鹅黄团花龙褂,俯伏着身子正在叩头,不禁含笑大声说道:“二王远道而来免礼了吧。”

    说了脚一顿,令乘舆停下,在丹墀下一手挽起一个。

    “朕倒没料到你们来得这么早。在京还过得惯?这里天气比不得广东、福建,要多加些衣服才成啊……”

    这么几句话一出,这个康熙皇帝还真是成熟了不少,少了那份子稚气,多了一份沉稳的帝王之气。

    康熙一边说着,一边沿甬道向正大光明殿缓步而行,语气神情都透着十二分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