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港、日、韩潮流迅速席卷内陆,服装样式开始多种多样。

    杨宇看中的就是市场对服装业的需求,于是专门前往省城考察市场。

    货车司机把杨宇拉到了距离荷花池最近的地方,杨宇下车后随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来到了荷花池。

    原来啊,当地人管荷花池叫荷花埝,这里只有一个服装批发市场,除此之外就只是遍地的荷花,所以景色非常好。

    虽然距离荷花池服装批发市场正式挂牌批发还有两年,但这里的服装批发已经初具规模,周边地区的小型加工坊多不胜数。

    只需要几台缝纫机、几个熟练的制衣工人、能够拿到货,那就能开办一个小型的加工坊,并且赚到钱。

    “招工喽,熟练裁料工,每天一块八,包伙食住宿。”

    “招工喽,学徒工,烫工,修边工……”

    “修理缝纫机,熨斗……”

    “这批衣服五千件,一天之内完成,单价一角八,有没有接活儿的?”

    “吴姐,五千件一天赶出来,估计没哪家加工坊有着能力……”

    ……

    在这里,除了和服装相关的行业外,其余行业几乎没有,杨宇走进这个批发市场,到处都是叫卖声,吆喝声。

    “小伙子?干了几年了?要不要来我这里?我这里最高可以开到一块八一天,咋个样?”

    杨宇刚刚走进市场,一个中年大叔手中拿着一块招工的牌子凑上前,给杨宇开出一块八一天的价格。

    一块八一天,一个月差不多就有五十几块钱,在当时差不多就算是高收入了,然而服装行业才刚刚兴起,制衣工人还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所以就是价格再高,也很难招到人。

    杨宇摆摆手,拒绝了和对方谈话,让一个连针都不会使用的人去制衣服,还不如杀了他。

    在市场转悠了大半天,杨宇基本弄明白了,现在这里基本上都是小型加工坊,还没有形成吞吐量,所以也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商机,妥妥的商机,促使他下定决心,进入服装行业。

    按照杨宇的计划,他要开设一家大型的加工坊,专门接量大的生意。

    可是想开大型的服装加工坊谈何容易?首先要找到足够大,且适合开加工坊的房子,其次是招到足够多的制衣工人。

    找地这个问题都还好解决,可是大量的熟练工人去哪里找?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思考了大半天,杨宇终于灵机一动,因为上午在逛荷花池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小型加工坊开给工人的都是固定工资,也就是说,无论每天制作多少件衣服都这么多钱,如果被抓偷懒就会被老板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