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郭善才翻开报纸,发现这报纸版面很大,共有四张八页,印刷的字体十分清晰,第一观感颇佳。

    报纸的第一页叫做“春鸣实事”,当头一个硕大的标题《震惊!富春县一女竟嫁二夫!》

    郭善才一愣:一女还能嫁二夫?

    他不禁好奇,忍不住看下去,却见那是一篇所谓的新闻:

    临安城富春县一户家庭中,丈夫陈生对妻子十分残暴,动辄打骂,还曾想将妻子典卖为娼,幸亏被婆婆阻止才作罢。

    那家人的邻居张生十分同情该妻子陈氏,屡次出手相助,后来陈生跟人出门做生意亏本,十年未回,音讯全无,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妻子陈氏独个儿奉养陈生老母,十分殷勤,而邻居家的张生也经常来帮忙,张生陈氏两人相处之间渐生情愫,在婆婆的允许之下,张生陈氏重结婚好,而且还将那婆婆奉养终年。没想到今年的丈夫陈生突然从外乡回了临安,原来他只是亏本,所以没钱回家,此时回到临安还背了一笔巨债。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嫁作他人,不由得大怒,于是去往张生处索要妻子,准备将她卖了还债,张生不愿将陈氏送还,陈氏也不愿回家,两人便对簿公堂。

    郭善才看完这报道第一反应便是陈生实在太过分了,而且对那妻子陈氏也十分同情,看到报道的最后写着,本报记者将继续追踪,不由得很想知道事情的后续。

    看到新闻,作者名字叫陈彦超,郭善才心想这人文笔倒是不错。

    其实陈彦超的文笔也就是普通水平,但因为在白鹏飞的指点下抓住了报道重点,特别是描写妻子被人被丈夫欺负一段,白鹏飞亲自捉笔,全文用白话写成,写得十分有画面感,让没有读过即时报道的读者第一反应便觉得文笔好。

    郭善才又看第二和第三篇报道,却是一个钱塘县的乞丐热心助人,虽然自己也在讨饭,却还是将自己讨来的食物拿去捐助,给吃不起饭的老人的故事,让郭贵才看的十分感动。第三篇报道则是一个趣闻,说的是富春县一位财主很怕老婆,偷偷在外娶了一房小妾,被老婆抓住,被要求将妾室纳做干女儿,还付了一笔钱将自己的小妾嫁给一个书生,那财主害怕老婆的描写看得郭善才哈哈大笑。

    这时哪怕像郭善财这样的有钱人,平时生活中也很少接受外界的新鲜内容,看到完三篇报道只觉得十分新奇,被引起了兴趣,想继续看下去。

    郭善才翻到第三版却不是新闻,而是一个叫做《文艺荟萃》的栏目,开篇一行大标题《牡丹亭作者白鹏飞谈戏曲艺术》,却也是白话文章。

    郭善才平常也喜欢看些戏文话本,又赶时髦,自从《牡丹亭》火了之后他也买了一套,他的文学素养不错,对于牡丹亭里的诗词也颇为喜爱,看到居然是牡丹亭作者亲自写的文章,自然十分好奇,连忙看下去。

    白鹏飞的文章却是讲的戏曲史,他对戏曲历史和发展做出仔细考证,举出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寻章摘句,从各种历史材料中找出有关于戏曲的早期描述,郭善才一看之下才明白,原来戏曲早在先祖时期便有了,最早出自巫觋,《史记·滑稽列传》里便有戏曲艺人都记载,而后唐朝形成梨园行,宋朝出现参军戏,渐渐发展,到了宋金时期如今的南北杂剧都有了雏形。

    郭善才从没想到戏曲的历史还有这么多讲究,一看之下,除了觉得受益颇丰之外,也对白鹏飞的历史功底十分佩服。

    一个人想要从文海中寻找出这小段小段关于历史的细枝末节的记载,也不知道白鹏飞需要读多少书,也难怪他能写出牡丹亭这等佳作。

    翻过那一版文艺荟萃,接下来却是连着两版的小说连载栏目。

    第一篇小说叫做《玉梨魂》,居然还是白鹏飞的作品,一读之下只觉得是个十分优秀的才子佳人故事。郭善才又看到第二篇连载小说,却是占了整整两个版面,约莫有上万字,名字叫做《新版狄公案》,作者还是白鹏飞。

    看来今天这张报纸里的文艺内容都是白鹏飞所做了。郭善才心中不禁佩服白鹏飞的才气。

    此时中国的小说才刚刚兴起,但公案小说的雏形已经出现了。最著名的就是包待制——即包拯系列。比如《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等,都是案件改编的故事,不光在民间话本中广为流传,也在也被改编成了戏剧作品。

    郭善才对于公案小说还是很喜欢的,于是他草草看了《玉梨魂》一眼,便拿起那《新版狄公案》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