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叶欢在并州忙的不可开交,董卓在东都亦是加紧收拢权力。

    大汉光熹元年十一月二十三,“天子下诏”封董卓为相国,总督天下。

    十二月,提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袁逢则因袁绍而被罢免。

    太尉崔烈董卓一时没有动,但已然没有兵权,只剩虚位。

    北地寒冬腊月之时,叶欢皆奔走在民众安置的第一线。在大公子眼中,这是为日后不断的大规模人口输入打下基础,积累经验,可其后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郎中王允,学士蔡邕,御史种暨皆将叶欢安民之举称为“大仁大义”。

    贾诩嗅到了其中的价值,安排南山书院一众文人撰文,将前将军的“义举”大肆渲染。

    一时间并州的这次安民行为,成了大汉光熹元年最为重要的新闻。

    原本叶欢就是很多世家子弟崇拜的榜样,但对有些人来说,大公子到底还是纨绔了一些。

    可此事一出,“仁义”之名尽显,随着孔融,许子将等名人的加入。太学,各地的族学,书院等,学子们莫不奉前将军为楷模,“忠勇仁厚,二者得兼。”

    对此叶欢欣然接受,好名声嘛,谁会嫌少?况且他问心无愧,此次却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事后大公子才醒觉,这不等于是当年刘备携民渡江之举吗?

    “仁义”之名给他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并州官场上下齐心合力。原本还有些持观望态度的官员经此之后,再无摇摆的立场。

    另一件则是南山书院招生的踊跃,开春之后的大考,甚至到了十选一的地步。

    屋外是皑皑白雪,寒风凛冽,屋内却是温暖如春,气氛热烈。

    南山书院的大讲堂经过器物阁工匠的精心设计,针对北地寒冷的天气采用了“管道供暖”之法。加上源源不断的精炭供应,便在滴水成冰之时,穿一件厚长衫足以。

    不过对学子们而言,显然是前将军的演说更让堂中热烈起来。

    “世人加仁义之名与我身,欢受之有愧,此非谦逊!既为汉臣,就该保境安民,使得各得其所。再言,定边军,各处民夫,各地官员尽皆出力,要说仁义,乃是他们……”

    叶欢站在台上侃侃而言,声音清楚的传到每一个角落,学子们聚精会神,专注听讲。

    此刻台下不知是谁带头,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前将军的“演说”不但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更是每有新意,就似方才之言,又有谁能说得出来。

    郑公叶公在最后排闻听亦是欣然颔首,尤其后者,看着儿子口若悬河,心中那种满足感实非旁人可以了解。

    叶欢双手下压,待得掌声停了,他又取了讲台上的一张绢帛看了起来。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如何才能做好地方官,谁是刘思?”叶欢微笑颔首问道。

    一名俊朗青年在台下起身,对叶欢抱拳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