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起

    谋杀似水年华。

    2010年,初春,当我的上一本书《人间》下卷“拯救者”出版后,我开始筹划下一部长篇小说。

    首先,我想这应该是一部悬疑小说。发生在现实当中的悬疑小说,而非我期盼已久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悬疑小说(至于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在以后实现)。

    其次,我想这本书不能再是《天机》和《人间》那样分成四季或三卷的超长篇大部头了,而应该是一部二十多万字,正常或稍多篇幅的单行本长篇小说。

    最后,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在写任何小说之前,从来都没有先确立过主题,只是单纯地想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一家神秘的淘宝店,而这家店的名字,叫“魔女区”(或许是受到日剧《魔女的条件》影响吧)。这是本书在《萌芽》杂志连载时开头的简略版本:从2010年田小麦的父亲因公殉职开始,发现潜伏在网络深处的“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一切”的“魔女区”,同时慢慢回忆起十五年前的点点滴滴而非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的完整版本,是直接从1995年8月,那个夏天大雨的清晨开始的。

    因为,开始构思之后不久,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多年前的凶杀案,一个社会底层的少年目睹母亲被杀,只有他才能辨认出凶手的脸来,然后他被办案的警察收留了,而警察恰有一个与他同龄的女儿。于是,这对少男少女之间,发生了许多必然会发生的故事。

    最后,我想到了我做过的一个梦当我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身边出现了我书中所写到的景物,出现了被我虚构出来的人物,我完全陷入到了由我创造的这个世界之中。

    这是幻觉,还是真实的幻觉?

    于是,我决定把这三个想法融为一体,那是在整整一年以前:2010年4月。

    2010年的“五一”之后,我正式开始创作这本书。初稿所花的时间不长,因为构思都已很完整,写的时候几乎一气呵成。尤其到后面三分之二的段落,我竟然是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在写,连续保持了大约五到六天,最长的一天竟然写了一万六千字!这已经创下了我迄今为止最高的纪录了(其实我并没有熬夜写,记得那天是从中午开始写,中间有正常的晚餐时间,一直写到子夜之前)。我不觉得这个速度会影响作品质量,因为这正是我情绪最为饱满、灵感最为充沛的时刻。那几天我无数次为田小麦和秋收而感动,写着写着竟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有时耳边放着小说里写到的歌曲,比如《爱的代价》《美丽新世界》《火柴天堂》等等,刹那间,我感觉自己就是主人公,我在经历与他们相同的喜怒哀乐,感受与他们一样的恐惧与绝望,仿佛真的面对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沟壑。

    幸好,至少创作本书的这条沟壑,我是跨越了过来。

    不仅仅是创作这本书的沟壑,也有我以往所有小说创作的沟壑。跨过这条深沟以后,我觉得自己瞬间豁然开朗,眼前已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竟有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酷暑时节。当本书的初稿完毕,准备在《萌芽》杂志连载之际,我开始了一段极度煎熬的时期为新书想一个好名字。

    最早的名字叫《真实的幻觉》,后来经过了诸如《禁区守望者》之类的若干个名字,我忽然想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于是,就有了《谋杀似水年华》。

    感谢上苍,几乎每一个听到这个书名的人,都会拍案叫好。甚至,有一位国内知名的女导演,以及她的制片人,仅仅因为听到“谋杀似水年华”这六个字,就想要买下这本书的电影版权,最后却被我婉言谢绝我希望电影无论如何改,都要保持《谋杀似水年华》的主题。

    2010年11月,《萌芽》杂志开始连载本书,众多出版商与我洽谈本书的出版事宜。直到2011年的春节,我才确定了现在的出版方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

    2010年8月4日二稿,2010年12月23日三稿,2011年2月16日四稿,2011年3月15日五稿,2011年3月26日六稿,2011年4月24日七稿。

    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这部七易其稿的《谋杀似水年华》。

    我改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全书的最后一个字。

    我从没有想过会为一部单行本的长篇小说,花费如此长的时间与如此多的精力。

    也许,是因为我想要有一部写到极致的作品。既然,是社会派的悬疑小说;既然,是一个悬疑外衣下的爱情故事,就应该把悬疑、社会、爱情,这三个元素都写到极致。

    首先,本书出现了三桩谋杀案,虽然不算多,但也绝不简单,跨越漫长的十五年,凶手用同样的方法杀死三个美丽的女人。我希望直到最后几页,你们才能揭开谜底。我更希望你们之中,能有人提前窥透恶鬼的面目。

    其次,以往我从未像这本书里写到的那样,如此有意或无意地去表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第一次写到了农民工阶层,第二次写到了白领阶层,第n次写到了校园生活,还有公务员、蚁族,乃至权贵阶层。从空间上来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上海,男主人公来自西北的小县城,我还写到了广东珠三角的农民工(我认为他们最能代表同胞们的大多数),甚至还有一个来自东北的青年。我唯独漏掉了北京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的话,还是会发现与北京有关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说,故事从1995年开始,跨越十五个年头,直至2010年。但是,还有部分故事发生在更早以前,那个谋杀了更多人美好青春的时代。如果,你把最后写到的未来也算上,那么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三十九年。漫长的三十九年,已经远远超过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谋杀似水年华》所写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代人的故事。

    最后,是爱情。我不指望你为本书男女主人公而落泪,但我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人生若只如初见!

    好吧,还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真正的小说?

    这样的问题,就好像在问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人,并不是人。

    因此,那些“人”必须要打上引号,你懂的。

    所以,在我们一不小心闯入的这个文学圈里,确实有许多小说,并非小说。

    请原谅,我还是要再重复一下中学语文老师说过的话

    小说三元素:情节、环境、人物。

    通常,如果是说故事,只要有情节和环境就行了,有的简单到连环境都可以抛弃,比如那些用手机传播的小段子。确实,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许多“小说”,大多只有情节而无人物那里面的人物,基本是服务于情节的工具,或是被故事拖曳的行尸走肉,既没有鲜明的性格,也缺乏任何的变化。

    人物真正的人物在哪里?真正能被读者记住的人物在哪里?许多故事看起来很精彩,能让人一口气读完,为什么很快又被遗忘?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为什么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不仅是有精彩曲折的情节,更因为有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这些能让人刻骨铭心一辈子的人物。这,才是我判断一部与一部的标准。

    悬疑小说,能不能既有好看的故事,又有能让人记住的人物?

    《谋杀似水年华》的故事,从1995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