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浙大华升电子通信研究所内,沈旭东穿着防静电的无尘服,跟着徐院士进入测试实验室。

    距离上次流片也已经接近四个月的时间,今天上午魔都贝岭公司来了电话通知,初期流片的芯片已经结束。

    这让整个实验室都开始热血沸腾起来,贝岭公司也很懂实验室的几位负责人想法,专门派了专车将目前流片制成的60多片芯片送到杭城实验室里头。

    沈旭东与袁厂长俩人在接到通知后,在下午前后脚驱车赶到的实验室,准备一起等待流片的结果。

    “徐院士,吴老师,东西已经送到!是不是现在开始进行验证?”

    王同学说话不由自主的有些颤动,毕竟芯片的设计后最关键的一项工作,也是决定他们一年多付出是否能够得到成果的时期。

    徐院士抬头望向一旁的沈旭东以及袁厂长,见俩人都是眼神明亮,一脸期待的点头后,才默默对俩人点头。

    “将东西带过来,我们立刻开始验证测试。”

    “吴教授,你去准备下测试环境,各项检测仪器再做一次最后确认。”

    “其他人按之前商定的方案,都去帮着准备各项测试环节的工作,做好准备。”

    芯片虽然在前端的设计上以及IdE测试中没有问题,但有些情况或者出现的漏洞只会在实际生产,经过流片实体测试后才能获知。

    这也是导致芯片设计成本巨大的原因,流片毕竟是预生产。

    他的实际流程跟模具开模生产的很像,开模成本巨大,但若是开模后根据模具批量生产后,模具的成本价格会立刻被平摊下来。

    而流片这类预生产就相当于是在开模,并且还是每个批次都得重新开模才行。

    一次性批量生产的芯片数目越多,也就代表着每片芯片的成本越低,被应用后获得的利润越高。

    徐院士从专门的保存箱子中,用带着手套的手取出一片已经经过贝岭公司封装后的小小黑色芯片。

    上边hS1001的字样虽然小,但清晰可见,下方还有一行日期1994-03-22,这就是批次日期。

    将芯片的引脚缓慢插入吴教授早就准备好的pcb板材和测试环境中,然后放到专门芯片测试机的控制台。

    这台专门的测试机还是专门向米国德州仪器花高价买的,不过依旧在市面上略有落后的产品,但起码能满足目前的测试需要。

    随着测试机所有屏幕亮起,短短几分钟后,一切准备就绪,只要按下测试机最边上红色的按钮,就将进行芯片流片的逻辑功能的验证。

    此时连带着沈旭东,袁厂长,吴教授,白院长,以及其他主要的涉及芯片设计部分功能的负责人都围了上来。

    大家都是屏气凝神,静静看着徐院士,等待在按下验证的按钮。

    徐院士此时也是面色凝重,只要这个红色小小的按钮一按下。

    包括前期接近千万的投入,那么多相关设备的进口采买,以及大几十位对于芯片抱有憧憬和热爱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花了巨大精力的成果,包括流片的巨额费用,都集中在了眼前这块小小的芯片上,是否能得到回报结果也会立刻得知。

    一时间,徐院士感觉抬起放到按钮上的手重如千钧。

    整个实验室里虽然围了几十号人,但却针落有声,眼神中都带着紧张与期待。

    毕竟是国内第一颗自主研发设计的芯片,采用的是ARm架构为核心的32位芯片,毕竟这年头大部分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芯片还是以ARm架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