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什么是股份制改革?就是将咱们棉纺厂如今的厂长负责制转为股份制公司模式!将棉纺厂的股权给到咱们厂里的所有职工,并且以股权的多少决定厂里的话语权。”

    “以股东大会架设最初的董事会与监事会,并且推举董事长与总经理,并成立下属各级管理部门的结构,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和体制。”

    沈旭东这次讲得很仔细,并且将股份制改革的不少好处都给掰扯开。

    台下的众人不管是听得懂还是听不懂,都竖起耳朵听,哪怕现在听不懂,之后也可以询问其他懂的人比方说黄主任,确定县里的实际意思。

    “这种现代的管理模式有一点好处,起码对于咱们目前的棉纺厂来说,可以裁撤近千名以上的科室人员转入一线生产。并且重新确定工资标准,真正做到按劳分配,话语权也全权由咱们全厂员工掌握。”

    听到沈旭东讲的这些关键,台下原本的一线员工眼睛一亮,其实厂里目前不干活的人那么多谁心里不清楚。

    尤其是一线员工,心里都摆着一杆秤,哪些办公室厂里缺不了,哪些办公室可有可无或者纯粹就是闲人,其实谁会没数呢?

    只不过在原先的体制下,他们一线员工的话语权最弱,说不上话罢了。

    哪怕有不少人向厂里反映,或者提出不合理的点,但让一群既得利益者放弃自己的利益谈何容易。

    如今这位县里沈书记的意思,要将整个管理层重新搭建,并且只留真正需要的,大部分人重新转回一线生产,心态上一下子就有想支持的意思。

    当然一线员工是支持,但不少办公室科室人员就不同了,不少脸上惶恐,更多的则是不服气。

    “沈书记,您确定?”黄主任在他一旁再次确认道。

    但是语气中的惊喜是怎么都抑制不住,显然能让基层员工信任的车间主任,的确是心向棉纺厂或者说更多的以一线职工的利益为出发点。

    “我确定,我今天既然来了,也把话跟大家说开。棉纺厂总工四千左右的编制人员,在厂的实际出勤人员只有三千出头,更重要的是其中一线职工只有不到一千五百名。这种不完善或者说明显畸形的管理模式,绝对走不长。”

    “实际上咱们厂的规模,哪怕算上办公室普通干事,五百人的管理编制都是太多。因为初次改革,县里会帮着厂里进行改革,我预计将管理层包括科室人员在内,裁减到500人以下。起码整个厂子的结构管理模式得是一家健康正常的厂,才能继续讨论产品以及生产销售问题。”

    沈旭东态度坚决,眼神锐利的看向前方众人。

    “我知道你们在坐的不少人都是办公室人员,一下子重新回到一线生产心里包括身体上都有些难以适应。但是假如不这么做,棉纺厂是无论如何也养不起这么一大群人。并且我之前也与凌厂长有过保证。”

    “关于一线员工,也就是车间实际的生产者,这次棉纺厂无论怎么变动,大家都不会被下岗。而科室人员若是经过县里之后真正成立的改革小组的评估后,需要重返一线又不愿意重返的,县里可以给大家实行工龄买断。县里包括改革后的棉纺厂绝对不强留任何一位员工,在这艰难时刻也绝不同意有任何一位吃白饭的同志。”

    果然,他这话以及强硬的态度一下,原本还有些唏嘘以及不乐意的科室人员也不敢抱怨。

    甚至不爽的脸色都有些收敛,大家都没想到,这次县里的改革大头竟然是冲着他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