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罗佳真是一个典型的律师。

    尽管她在孙寒卫的提醒下,认真的观察了马瑞的洗车房里的职员们的工作状况,她还是主动干扰了其中几位勤工俭学的学生的工作,和他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语言交流。

    这在孙寒卫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经历过那么多次外客查厂的他,并不觉得这种交流会是真实有效的。

    拿着老板的钱,谁会当着未来“老板娘”说什么真话?

    孙寒卫对于罗佳的这种调查毫无兴趣。

    让孙寒卫很意外的反而是跟着罗佳一起出来的张琪,他对于在马瑞这里工作的这些学生们也表达出了很大的兴趣。

    这个张琪身上已经没有了学生的“味道”,相反他已经成功蜕变成为了一个成熟职业经理人。

    孙寒卫太熟悉这种人了,不就是每天在厂里无情责骂自己的那些上司吗?

    孙寒卫反而很关心张琪对于马瑞这种经营策略的判断。

    罗佳的“走访调查”开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好几位学生都以工作比较忙,自己的时间又比较紧张为由礼貌地婉拒了她。

    最后还是在一位明显知道些什么“内情”的老职员的帮助下,罗佳才得以和两名已经完成了当日工作任务的学生交流了一下。

    马瑞给这些学生的条件可以说是很优厚的。

    不强调严格的工时,也不执行多么严苛的劳动纪律,以参与清洗车辆的台数来计算薪酬。有专门的人记录他们的工作量,薪金按自然月份结算。

    来这里进行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竟然夸张得达到了四十五名之多。平均每名学生每月都可以从这里获得接近一千元左右的现金工酬,最多的可以达到二千元以上。

    这个情况让孙寒卫大吃一惊,因为第一次见到马瑞的时候,罗佳判断马瑞一个月付给在职人员的薪金是五万元左右。而随着学生们的介绍,这么点钱事实上还不够他支付给这些学生们的。

    罗佳的内心里住着一个“侠客”,孙寒卫毫不怀疑这一点,马瑞的这种“仗义疏财”的举动显然让她很满意。

    但是孙寒卫不满意。

    人数太多了!

    这种负担有点重了!

    企业不是社会慈善机构,尤其是一个还处在创业期并不算很成熟的事业。

    马瑞的这种“善良”不是孙寒卫所了解的典型的“老板行为”。

    张琪显然也不是很满意马瑞的这种经营理念,孙寒卫已经观察到他下意识的摇了三回头了。

    这个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稳赚不赔的生意,也许存在着不可预计的危机,这是孙寒卫始料未及的。

    罗卫国的工作日程很满,他的工作效率也很高,在充分听取了马瑞的讲解后他就准备离开了,徐凯丽也跟着老罗一起出到洗车房外部准备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