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所谓三八大盖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间的老百姓的称呼。它的正式名称其实是“友板三八式步枪”。在江小龙所来的那个时空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一款步枪是霓虹国官兵最为喜爱,也是装备最多的。在二战初期,它被奉为一代神枪。

    由于它的造型的威武霸道——尤其是长达半米的刺刀——即使在抗战胜利之后的内战之中,北平解放之后的入城式,都要求参加的部队官兵们人手一把三八大盖,没有就去借,不接受任何缺少该型步枪的理由。

    在韩战开打以后,我军在战场上首选的单兵武器,主要就是这款三八大盖。只是到了后来,先进的其他单兵武器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这款步枪才逐渐被淘汰。

    三八大盖这款步枪的枪身较长,性能稳定,后坐力小,射程远,弹道稳定。

    在战前为了称霸世界,霓虹国人积极备战,甚至许多小学生都在苦练射击科目。

    在他们当时的理念当中,他们始终认为步枪就是最好的武器。

    霓虹国人当时对连发射击的枪械并不感兴趣,他们的理念认为,首发命中就是最好的攻击手段,因此对士兵的射击水准要求很高——这也是霓虹国的军队超强战斗力的一个要素。

    你想想:如果军中个个都是神枪手,抬手就能命中目标的几率奇高,那是个什么概念?

    他们的军官给下属们灌输的理念就是:由于当时全世界的步枪都是拉大栓的,射击间隔时间较长。如果你的枪法不够好,那么在战场上就不一定有打第二枪的机会了。

    要让士兵们能够使用顺手,方便瞄准和射击,所以三八大盖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进行设计的。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士兵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说起来就是拼刺刀——用起来更顺手——简而言之就是在极近距离的白刃战的时候特别好用。

    它的枪刺如同短刀一般。枪身细长,质地坚实,刺刀刃长达半米,所以在拼刺刀的时候既可以把步枪当做长矛一样地使用,也可以像长刀一样进行劈砍。甚至在危急的时刻,还能让士兵们抽出枪刺,像使用短刀的一样,将刺刀握在手中跟敌人对打。

    这种理念不同于后世的一些枪刺——比如在我国曾经流行一时的三棱枪刺——咱们这种刺刀在捅扎的时候,对目标的杀伤力或者说对人-体组织的破坏力惊人,但是它并不能像短刀一样地握着去劈砍。

    当时霓虹国上下都非常迷信于自己官兵们的射击技术和拼刺刀的能力——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许多经历过那段时光的老人们都回忆说,一旦他们的军官下令要拼刺刀白刃相见了,士兵们就会集体沉默地退出枪膛里面的子弹,跟敌人来一场神圣的武士对决。

    当然,这在其他的国家的军人们看来,这无疑就是一个笑话——我干嘛要退子弹啊?

    他们的军队中不仅枪法神准的人很多,而且因为好多人从小就练习拼刺刀的技术,短兵相接的这些小鬼子们,在战场上往往能一个打好几个。

    如果让他们两名士兵背靠背的话,他们甚至有把握对付更多的敌人。二次大战时期,就连当时欧美那些身材高大的壮汉们,也对霓虹国官兵们的拼刺刀技术怕得要命。

    但是,曾经不可一世、号称天下无敌的霓虹国的步兵们,由于在理念上的执着和落后,最终免当然是不了失败的下场的。

    他们在二战中曾经一度四处横扫。就连号称当时世界一流强国的英、法、美的军队,他们也都不放在眼里——但是,打仗仅仅靠勇猛和不怕死是不够的。

    米国人当然也强调枪法,但是他们并不过分的迷信和依赖枪法。他们最为重要的先进理念就是相信机械化作战。在坦克、飞机和大口径的火炮面前,班载大军的悍不畏死的精神,最终也只能沦为了笑柄。

    在枪械的研究当中,西方人很快就开始了在连发方面的尝试。连发枪械较之拉大栓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在射速上的大大的提高。西方人相信,在战场上,如果士兵第一枪没有打中目标,那么如果很快就能连续补射,直至击中目标为止的话,比之苦练枪法要可靠得多。

    于是就出现了米国着名的m1加兰德式半自动步枪。大家在相关的电影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士兵可以站起身来连续不停地扣动扳机,发射枪弹,直至弹夹里的子弹打光,还会发出清脆的“叮”的一声脆响,弹夹也会随之飞出去,提醒士兵们进行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