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阳谋?

    李若琏低着头,不知道崇祯口中的阳谋是什么。

    崇祯没有解释,而是在心里琢磨起对策来。

    薛濂手里有王敖永,李文耀和王先通的把柄。

    他先是指使王敖永屠戮百姓,并将这个计划告诉了王之心。

    如果王之心没有告发,那么薛濂等于同时办成了两件事。

    一,成功收买王之心;二,王之心明知他要屠戮百姓而不告发的行为会授他以柄。

    如果王之心将他告发...

    薛濂会把罪责全都推到王敖永身上。

    接下来崇祯有两个选择。

    一,只杀王敖永;二,将薛濂和王敖永同时处死。

    如果只杀王敖永一人,被抓住把柄的勋贵将更加惧怕薛濂。

    因为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借皇帝的手,杀了王敖永。

    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能力。

    如果他将薛濂和王敖永同时处死,勋贵们更不乐意了。

    他们都霸占过民田,薛濂的死意味着他们将来也会死。

    毕竟在他们眼里看来,薛濂只是霸占了民田,没有屠戮百姓。

    薛濂霸占的民田只有百余顷,价值不过区区五万两银子。

    而薛濂贿赂王之心的银子高达十万两!

    只有傻子才会用十万两银子去遮五万两银子的丑。

    王之心所谓的证据绝对是崇祯的主意!

    这样一来。

    崇祯与薛濂的个人矛盾会上升为崇祯与勋贵集团的矛盾。

    不...还不够。

    一旦出现这种苗头。

    现有的勋贵会想方设法除掉他。

    周皇后侍膳太监的死亡就是一种警告!

    勋贵们在告诉他,他们有杀死太监的能力。

    如果想的话,他们能对周皇后甚至皇帝本人下手。

    不止勋贵造反。

    在外领兵作战的武将们会造大明的反,甚至投降敌人。

    因为武将的归宿就是勋贵!

    皇帝这么对待勋贵,武将们能好好打仗?

    (文臣虽然也有封爵的先例,但纵观大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也只有三位文臣封爵,最后一位是新建伯王守仁。)

    呼......

    崇祯思考很久,终于把阳武侯薛濂这件事想清楚了。

    阳谋!

    彻彻底底的阳谋!

    薛濂把所有事情都摆到明面上,赌的就是崇祯不敢杀他。

    因为杀了他的后果比不杀他的后果严重很多。

    做事讲究得失二字。

    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甚至当今皇帝都是如此。

    崇祯穿越以来,第一次感受到胁迫!

    “陛下,看信的人和那些信都在阳武侯府,请陛下示下。”见崇祯一直不说话,李若琏等不及了。

    这件事不能拖,拖得越久对他越不利。

    崇祯眯着眼想了想:“什么信?”

    “啊?”李若琏先是一愣,随后明白了崇祯的想法。

    他深施一礼道:“陛下,臣明白了,臣请告退。”

    崇祯点头后,李若琏快步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