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王伦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性格平和的人,不过,也只是自以为罢了。长大后,也就忘了旧时的自己。

    学校,教室,都正处于一个大扫除的时期,有些外宿生借机离去了,但稍微有些廉耻的都是留了下来,要么就是清洁教室,要么就是处理宿舍,甚至是帮忙收拾教师办公室。

    学生也不觉得有什么,劳动光荣,只要没有那些偷懒还在一旁说风凉话的人存在,气氛,还是和谐的。

    但总是有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那些偷跑的人儿。当然,那些人本不算什么,大家都知道的,那几个,本就是靠关系进入这一班的。人数有限,也就是挤下了一些人,恰好,那些人,和班里的一些人物,还是相熟,这样的话,难免有着牢骚。

    牢骚责备的话,很容易就扩大化,成了地图炮,尤其是有着宿怨的时候。如果有女生在场的话,那就明知道是说得有些不妥,也不会改口,就是死撑,那样子,矛盾更大了。

    逃跑的那几位,自然都是在街面上居住的人儿,毕竟是老师,领导,又或许某些人物的亲戚。街面这一划分,包括了学校和靠着街道的村子。

    街道和非街道,或者说是乡下的划分,有些歧视的说法,更多的,还是因为利益。能够进入重点班的名额都是有限的,非街道处也是有着小学,而那些小学的学生到了某一个阶段,就会通过考试,进入南镇小学重点班。

    那近百个名额,各自摊派数目,比如街道60%,其他地方40%,然后才是按成绩录取。

    不同分派的落选成绩和录取成绩,有着不同,一届一届的,自然就是有着矛盾。凭什么他成绩不如我就能上,凭什么。如果双方居住地点真的是隔得遥远还好,偏偏还是在一个镇子上,一个话题出现,立马就是整个镇子纷纷扰扰。

    事关子弟前途,没有人会退让。

    如果到了学校会好好协调的话,问题还不大,但学校也没有办法,就是人为划分了街道和非街道的群体。

    不住宿的就是街道的,住宿的就是非街道的。

    群体分明,圈子不同,没办法处理。矛盾越发明显,只是在老师面前被掩饰住罢了。

    街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强势,有意无意间表示出来的优越感,加上多是早几年就是相互认识了的,又是迫使了那些后来的非街道的学生抱团。

    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都是颇有些考量的了,也不是那种可以因为一颗糖,一声笑就和好的小屁孩了。

    就是在这样的大扫除,为着宿舍卫生和教室卫生,还有着争论。

    重点班人员流动太快了,很多长久的规矩都不合适。内宿舍不满意帮忙教室卫生,外宿生也不乐意内宿舍只管宿舍卫生。宿舍卫生,说得好听,谁知道有没有那一回事。

    现在,就着某些外宿生逃避大扫除的问题,又有着内宿的男的笑话,一顿地图炮,就是指责外宿生没有责任感,只顾着自己。

    这内宿生人长得瘦瘦的矮矮的,皮肤有些黝黑,说话声音有些尖锐。

    就有外宿的不耐,操着拖把,就是示威,“说什么呢你,人就在这,怎么着。同学一场,哪到你多说。”明摆着就是不当这内宿的是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