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顾余生倒骑黄牛,逃遁出花州城后,速度极快,不到两天的时间,就跃过数万里,很快要到儋州与花州的边境。

    顾余生畅想着以这样的速度,很快就能抵达中州,可他没想到,老牛的速度却越来越慢,到最后,它竟然在一片青青草坪停下来,悠闲的啃着嫩草。

    顾余生翻身下老牛,躺坐在草坪上,打量着努力吃草的牛。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头牛,已非曾经的那一头牛。

    当年受夫子教诲的那一头牛,已经超脱轮回,不再受肉身的限制,而眼前的黄牛,则更像是当年那一头黄牛,没有遇见夫子,将会经历的另外一条道路。

    它之所以能够御空数万里,全是因为那一只牛角中,还蕴藏着黄牛法相的一丝本源气息,而也只是这一缕本源气息,才让黄牛从铁牛封印中苏醒。

    这两天的时间,顾余生还试图与老牛沟通,然而,它已经回归了自我,或许在它眼中,顾余生才是它的主人。

    亦或者,如果它还藏有智慧的话,也只能是悠悠岁月长河中,它曾驮着那位牧童,像现在一样悠闲的吃草。

    在时间的长河中,沉睡了百年千年。

    它真的有些老了。

    只有这一片青青之草,能让它感到快乐。

    世间修行者眼中的神牛,渐渐褪去它的光环,变成一头只专注于吃草的老牛。

    草坪上露出的盐石,老牛会用粗糙的牛舌去补充盐分。

    老牛没有离开顾余生太远,也很温顺。

    风吹草低,天空乌云密布,快要下雨,老牛努力的吃更多的草,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头牛,但它知道,吃饱以后,还要继续赶路。

    顾余生背靠书箱凝望着天空的乌云以及来的方向。

    顾余生知道,在他身后,有无数修行者正要取他性命,他不能停下来,否则,就会陷入旋涡之中。

    他也着急赶路。

    但是。

    老牛奋力啃草的声音让他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两天的时间。

    老牛带他走过的路,足够让他行一月两月。

    没理由不让一头牛不吃饱。

    顾余生反手从书箱里随意取一本书聊以打发时间,书摊在掌心,却是一本蓝封泛黄的佛经,顾余生愣了一下,书箱中除了要交给圣院的那些书外,剩下的,都是他父亲留在书箱中的,这些日子,他已经看了数千本书。

    每一次翻看书的时候,他都会有意的去甄别,将感兴趣的书拿出来品读。

    平时,他是绝不会看佛经的。

    心神恍惚之际鬼使神差的翻开佛经,泛黄的书帛以及尘封多年的佛经文字,让顾余生有一种莫名祥和之感,他好似看见了无数佛塔,滚动的经筒和飘扬的经幡,高僧的诵经声出现在灵魂深处,佛家的慈悲,禅意,他不需悟,就好像能懂。

    就在此时,老牛吃草脖子上的青铜古铃被风吹响。

    那一声古铃悠扬,让顾余生灵台清明,又让他心中泛起微澜。

    他的眼睛,没有去看掌心被风翻动的佛经。

    他就那么静静的看着老牛吃草的动作。

    良久,良久。

    顾余生的神色淡然,他伸出手,抚摸着老牛的脸庞。

    这一刻。

    他心境豁然开朗,明白了心中一直想不明白的事:诞生出智慧已成半圣的老牛为何要与真龙辩道:

    老牛不是要以佛压道,也不是畏惧黄龙以道压佛。

    而是在寻找他的大道真谛。

    但很遗憾。

    从一开始,老牛就已经偏离了那一条道,他寻不回真我,本我,自我,他看似超脱轮回,实则依旧被本身禁锢。

    是的。

    在牛的世界里。

    它就应该低头吃草,肚子填饱,然后悠闲着回家,耕地,日出而劳,日落而息。

    这是它本来的命运,也是另外一种独有的智慧。

    曾经的主人丢了它。

    它也在聆听夫子教诲中丢了自己。

    老牛在佛经里寻找答案,只是因为风曾经吹过它脖子上的古铃。

    顾余生起身。

    把那一本佛经藏进袖子。

    他起身爬坐在老牛的背上。

    “牛儿,我带你回家。”

    老牛慢慢行。

    顾余生如读书的童子。

    不急不躁。

    这一刻。

    顾余生也同样放下他心中的执念:当年夫子乘坐过的黄牛,他若骑乘,会不会大不敬。

    可现在他不这样认为。

    他相信,以那位夫子的智慧,也绝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想通这些。

    顾余生只觉得背后的书箱陡然一轻。

    老牛陷入泥地的脚印,也没有那么深了。

    “哈哈哈!”

    顾余生骑牛奔腾在旷野的世界,敞怀大笑。

    这一刻。

    他才明白,为什么书箱那么重。

    因为它承载的不止是来自圣院的圣人之书,还有佛家最深奥,也是最浅显的道理。

    禅中真意。

    顾余生已解。

    已悟。

    神海深处。

    那金色的莲花瓣,渐渐的由原来的十二瓣,增加至十八瓣。

    三十瓣莲花。

    十八瓣在最下方做金莲台,十二瓣在上方成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