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宦官内室统领来得突兀,赵安奇怪地问道:“我父王何故召见我?”

    宦官内室统领也不隐瞒,知道赵安是下任国君,此刻自然选择交好赵安,乖乖行礼答道:“殿下,御史大人觐见大王,说起殿下殿下今日廷议想要改制,对改制之害大谈特谈。大王似乎被御史大人说服,故派下官前来请殿下过去商谈此事。”

    赵安呵呵一笑,不出他所料。

    御史,是国君的秘书加监察,和国君十分亲近。别国使臣过来,国君接待使臣,御史常常陪伴左右。

    不是国君信任的人,当不了御史,张猛的言论,父王一向很信服。

    赵安早知道如此,却不是很怕,反而望着王宫方向,露出一丝冷笑。

    ……

    赵王召见,赵安不敢怠慢,立刻前去宫中见父王。

    刚抵达宫中,就见赵王和御史张猛已等候多时。

    就连戴丞相也被传唤,站在赵王一侧,那一副眉头深锁的样子,显然也被张猛的“周先王定下制度不会错”给噎死了。

    赵安暗暗好笑,不多说什么。

    赵王一见赵安,就言辞恳切地问道:“王儿,我听说你要改制?改制一事,事关重大,不可轻率。父王还是建议不改制,周王当年统御天下,便是依靠分封制。”

    赵安也不着急反驳,微笑道:“父王,先王之道自然不会错,但当今之人对先王之道的理解却流于表面,不知周先王实行分封制之深意。儿臣改制,其实是贯彻周先王之道,弥补先王留下的遗憾。”

    自然,赵安不傻,不会说周文王制度有错,站在儒家对立面上,这样正面刚只会引起父王不舒服。

    父王多喜欢儒家学说,赵安再了解不过。

    三言两语就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这种幼稚的想法赵安不会有,也不可能有,改变人的思想,唯有杀人一途。

    所以,赵安反其道而行之,面对赵王的疑惑,一副推崇儒家先王之道的样子。

    张猛在一旁是看傻了。

    他正准备和赵安辩论,大战三百回合,万万没想到赵安顺着他的意来,顿时就措手不及,一时想不出对策还击。

    张猛过于想当然了。

    赵安哪那么傻,去说祖宗之制不可法,进行这种无结果的争论。

    “先王实行分封制,有什么深意?莫非王儿你知道?说来听听?”赵王听到赵安如此说,心中亦是好奇。

    赵安笑了笑,道:“父王,你回想一下,大周历史上实行过两次分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第一次分封是在武王伐纣,殷人势力依旧十分庞大,所以武王将纣王之子武庚分封到殷。分封制并非武王本意,而是迫于当时情势,为了稳定殷人。”

    赵王点了点头。

    赵安这么一分析,先王实施分封制的缘由,顿时就一清二楚。

    戴丞相也颔首,脑子转过弯来,先王之道自然无措,不过当时分封,是武王迫于当时形势,但今时不同往日,赵安改制自然不算违逆先王之道。

    赵安这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戴丞相心里十分赞叹。

    赵安继续笑道:“父王,第二次分封,乃是武王驾崩,周公辅佐成王摄政的时候。当时周室内矛盾重重,商朝旧部又想复辟。周公东征,杀了管叔,平定了西部叛乱,重新分封鲁、齐等国,如此这般据西向东移民,扩展大周军事力量。此时分封制,乃大势所趋。此后,周公便不再轻易分封诸侯,分封制真若有那么好,为何周公在情势危急时才选择?”

    曹操有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这人,了不得啊,创立大周礼乐制度,在赵安原时空,可以说是孔子的第一偶像,对周公无比崇拜,他倡导的仁政也是为了再现周公治理下的盛世。

    赵安一席话让赵王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暗叹周公高明,除了对周先王更加崇敬,也对分封制不盲目推崇了。

    “儿臣还有话想单独和父王说。”赵安这时又说道。

    赵王自然答允。

    张御史刚才一口一句,赵安违逆先王之道,搞得跟真的一样,现在看来,谁还能比赵安更懂先王之道?

    张御史,才是不懂先王之道,搞笑呢!

    赵王对赵安十分满意,立刻屏退了戴丞相和张御史。

    张猛一脸懵逼的地走了出去。

    赵安见此刻唯有他们父子二人,才说心里话,道:“父王,大周昔日分封,是情势所迫,不得已为之,其目的是为了稳固统治,其结果是疆域扩大。今天我赵国,那些大夫世代统治他们所在的封地,许多是无能不肖的人,百姓因此遭遇到许多祸乱。”

    赵王点了点头,轻叹道:“孤还是担心,郡县制不可久安!那些大夫在封地内世袭,那是他们的封地,一定会想办法把领地尽心治理好。可若实行郡县制,那些地方官只怕会得过且过,只会想着发财升官,说不定会虚报政绩,暗地里剥削百姓,哪里会真在意百姓死活啊!”

    郡县制不可久安。

    赵安很意外,没想到傻父亲也有这样的见解,从他所知的情况来看,这么担心也不无道理。

    可是现在,已经是不改制度,不可久安的局面了。

    赵安心中无奈,正色道:“父王,现在是大夫治理好的情况太少了,我赵国境内诸大夫有谁真爱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