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上学期间除了翻看自己的课本外,还总喜欢翻姐姐的书本,主要语文课本,各种各样的故事比较多。曾有翻看过几篇特殊的课本,后面注释感觉比内容都多,很多字都认识却读不懂,完全不知其义,问过姐姐,说是文言文,直到我有幸学习后,才发觉这世上语言种类的多样化,而且问过朋友、同学们,几乎公认了文言文为最难的课文。我们听老师读感觉是挺有趣的,四言六言一段,规律节奏感很强,但对初识文言文、一窍不通的我们来说实在拗口,不能完整读下来一段或者一句,尤其一词多义,古今差别,更可怕的是这居然还有很多类似英语语法的东西,句式,被动,判断,省略,倒装等等句式,课本上洋洋洒洒的文言文,即使有那么些个翻译,也完全不知所云,这让特喜爱语文的我也异常受其折磨。

再难也要背诵,理解,老师有给出肯定,文言文是考试时必出的题目,学生上学期间最痛苦的就是学习他不感兴趣、不喜欢的内容,没办法,只得一字一句,大量阅读,依靠持续不断的积累来慢慢掌握。很多事物也由此会让你慢慢喜欢上,虽说文言文有那么多的难点,但掌握后往往会非常喜爱这些四六文类的课文,而且语言精炼,词义准确,本来需要一句话能概括的东西,用文言文几个字就能概括了,也是这语言的优点。还有你会发现曾学的很多成语居然都有出处,还能与古人曾发生过的事情都有对应,这本让喜欢故事的我渐渐产生浓厚兴趣,也因此,对那些曾经喜爱的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渐渐抛去,逐渐热衷于历史故事。

学《曹刿论战》中有句名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我超喜欢这句话,主要是第一句,一鼓作气,能激发人无限力量,给人极大的气势,虽说用于战争,但有记忆在我还年幼无知时也有过这种气势场面。

在我和姐姐那个年龄阶段,家乡邻里乡村都是男孩居多,好像那个年代都是,常听大人埋怨说是有个计划生育什么的,一家有多的孩子会罚钱。作为男孩,我们应该会感谢,儿童年纪总有一大群的男生一起玩,乐趣无限,总会在下午放学回家,约上一群小伙伴,偏西北那块地,直奔各家地里的菜园,什么黄瓜、西红柿、哈密瓜都采摘,无论大或小,生或熟,一个一口,有种丢了西瓜拣芝麻再拣西瓜的样子,然后一家挨着一家继续挥去霍,甚至青椒也都给摘下来,宁杀错不放过,一大群人解决一家再急匆匆奔向另一家,幼时把那种一鼓作气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没有衰,也没竭过,实在好玩,其结果也可想而知,大都被好好教训了一顿,听少杰说还被他父亲打了,像是他家田地被践踏得最为严重。

学的文言文多了,发觉大多都是《春秋》和《左传》,问过姐姐,她对于历史也是很感兴趣,而且文言文学的极好,尤其借助书中课文所讲的对应故事,总是头头是道,令我羡慕不已。她说是为了写历史,孔子和左丘明一同去过周王室那里查阅资料档案,然后就分别写了这两本书,我问左丘明是谁?她说我乱打岔,不给我讲了,这让我后悔不已,不该乱问,但据我能推断,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都是让我们学习这文言文感到极为痛苦的人。

我想起了周公,好像他的周礼在这也发挥了作用,尤其在战争中的很多战争文化礼仪,或是为了减少伤亡,或是为了制定军纪,两边开打时都堂堂正正,不搞那些偷袭,而且打仗前先要去通知下,见敌方国君,行礼作揖,说我们要同你开战了,敌方自然也是不斩来使,约好时间地点,专门找个开阔的地形,列队排好阵形,然后就可以一鼓作气了,讲武德。

涛舅给我翻看过一本书,是讲关于《左传》有关资料的,说是春秋那时期,各国总是打仗,大大小小有发生上百场,差不多平均一年打一两次,但那个时候都是王公贵族打,也都很有荣誉感,很讲武德,感觉生活在那个年代,生活的重心,生活的常态就是战斗,他们随时都在准备着战斗,小仗不断,大乱没有,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幸福还是不幸福?自己也有个极为兴趣的事情,就是这么多的战争,应该都记录下来,我很想全部看完春秋这些个义战,估计也乐趣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