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秦柳芽忙活了大半个月,总算是把让她帮忙缝的衣服都缝得差不多了。

    村里人朴实,就算是自己出材料,只让她帮忙加工,也会送来一些东西。家境好一点的给钱,差一点的就送些特产。张老太太没有定价格,权当是邻里之间的帮忙。

    今年的农历二十,在冬至的前一天,是今年的最后一次大集。

    冬至之后,冬九九就开始了,天气也到了最冷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再出门。

    这一回大集,除了老两口,家里其他人都要去。

    女人负责买东西,男人负责提东西,小孩子们嘛,只要负责去玩就好了。

    当然,欧家只有三个小的能去,年纪大一些的还在小学没放假呢。

    李大爷的驴车拉不了那么多人,村长把用来搬运农具的几辆车都拿了出来,然而,村里头的人实在是太多,就算这样,也没法把全村的人都带去。

    最后只能让小孩子们坐在车上,大人和妇人走着去。

    冬天北方天亮的晚,廿日早上六点半左右,浓墨般的天色逐渐开始变淡,习惯了天亮而起的人们,也好久没有这样早起来了。

    不过也不止她们一家,各家各户都差不多在这个时候醒过来。

    穿戴整齐,带上昨天晚上就已经提前准备好的水和干粮,一大家子人出发去村口。

    相熟的孩子们,叽叽喳喳跳上同一辆车,欧家三个孩子坐的是由村里另一位大爷赶的车。

    这个大爷长相有些凶,孩子们都不敢轻易靠近他。孩子们只好通过眼神和动作来交流,实在要说话的时候,声音也是小小的,好像生怕被人听见一般。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辆车是所有车中最为安静的一辆。

    大集不在镇上,是在镇外面的一块平地处。这里地势开阔,适合小摊贩们摆放各自的东西。

    三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这是西河市平庄镇这一片的传统习俗。

    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对于私下买卖打压最严重的时候,小集曾经被迫中断过一段时间,大集却从未断过。

    现在政策放开了,对于大集,甚至是有些鼓励的态度。

    走在车边的大人和小孩子们笑着说道,“你们可是赶上了好时候,再早些年,可没有这样热闹。”

    远远就看见边上的树上绑着红绸带,在寒风里头轻轻摇晃着,这还是政/府出钱出力布置的。

    再往前走一些,就能看见摆着各种东西的摊子。稍微讲究些的为了醒目,还会在摊子前头竖个彩色旗子之类的,力求能让人一眼看见。

    车就在这里停下,再往前走一些,就要挡住摊主做生意了。留下几个人负责照看,大人们聚拢过来,认领自己家的孩子,一家人一起去采购自己需要的东西。

    集市上很是喧闹,有客人的,忙着讨价还价,没客人的,大声吆喝着,想要吸引来顾客。

    大人们比较着哪家的商品更好,小孩子们则专注于寻找各种卖吃食和玩具的小摊。

    来赶集的人们被这样热闹的气氛感染,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欧家老大老二住在一起,来之前两家商量好了,家里头公用的东西,一家买几样,各自小家需要的就各自买,因此没有走在一起。

    甜妞跟着大伯夫妇。

    街上的人实在太多,何小荷一手牵着甜妞,一手牵着小勤,怕两个孩子走丢了。

    “要不要先给你们俩买点吃的?”

    干粮都是昨天晚上做出来的,就是用料再好,放了一晚上,味道也肯定比不上新鲜的。

    甜妞摇摇头。

    她刚刚吃过了,现在还不饿。

    小勤看妹妹不要,也跟着拒绝。

    何小荷没有强求,只是叮嘱道,“看见什么想吃的就说,给你们买点零食的钱,我还是有的。”

    两个孩子连连点头。

    路过卖各种东西的小摊,他们在一家卖竹篓的摊子前停下。

    摊主是个看上去六十来岁的老婆婆,肤色黧黑,满脸皱纹,衣服上有一两个补丁,却很干净。手上还拿着一个正编到一半的竹篓。

    “婶子,我来买几个筐子。”

    老婆婆抬起头,看见是何小荷,笑起来。

    “妹子啊,你们家里头前一回不是才买过吗?”

    老婆婆记性还挺好的。

    好像想到了什么,她的脸色一下子垮下来,“该不是我的筐子不经用吧?不应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