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郭锐回到旧金山,搞了一棵枞树,挂上一百多只发光二极管,过了个沉闷的圣诞节。

    这几天的新闻很多。总统又发表了新讲话、昨晚上许多城市又有新惨案、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热泉病有新进展等等。

    节后,热泉病冒出不少解法,有冥想法、草药鸡尾酒疗法、冰冻复苏法、周天搬运法等等。大多是中国和南欧的出品,也有些俄罗斯的神棍跳出来表演。前两天还有一则视频,说莫斯科又一款新药上市,试用者大为好转云云;紧接着就是西方对这款新药的追踪报道,批得非常狠。配发的照片里,还有一个服了药的倒霉蛋浑身通红地死在了病床上。

    郭锐再往后看,愤怒的医生告诫患者不要再尝试任何未经临床实验的疗法;病人家属则告诫人们不要相信一家叫维亚维拉的骗子公司。

    郭锐皱起眉头,怎么会提到维亚维拉的名字呢?他又搜到另一个视频。记者在莫斯科的医院里拍到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而后镜头一转,警察冲进了一个叫“维亚维拉社区诊所”的小房子里,把人抓了,把里面大量的针剂搬出来,当场销毁。记者说这种针剂已经坑害了六七个绝望的家庭,骗了不少钱。

    “维亚维拉社区诊所?”郭锐嘟囔着,更不懂了。上线开启筛选器去偷看尼娜的邮箱。更新了很多页。

    “哦……”他浏览了几个邮件就明白了,“他们赢了。”

    维亚维拉在向高级用户派发抗热泉病针剂,第一波给政要和富豪,第二波给他们的亲属,第三波给亲属的亲属。此时无论怎么叮嘱,消息都要泄露出去,先制造两个丢人现眼的小新闻,混淆一下视听。如果谁听说维亚维拉有好药,结果搜出这些烂事,就不会信了。但这只能拖延一时,康复的人会走出家门见人的。公司很快会面临全球的压力。

    郭锐没看到后续,他接到尼娜的电话:“我要休假了。我们约个地方玩一玩,好不好?”

    “你的工作完成了?”

    “是的。”

    他开心地答应了。第二天上了一架私人飞机,一个俄罗斯年轻富豪亲自驾机,把他送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座小城,名叫卡德昌。尼娜在那里等他。

    他是上午十点钟到的。飞机在一段公路上迫降,把他吓了一跳。没有机场跑道和塔台,甚至没有导航灯。降落的过程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左边的建筑群没有一扇完整的玻璃窗,墙皮都已剥落了,露出红色的砖;右边是稀疏的树林,有的还残留着一些雪;树林里还露出了一辆履带车,带着锈迹斑斑的炮塔——这好像是一辆T-72?

    飞机停下了。打开舱门一看,街道上杂草丛生,一个行人都没有;高大的电塔没有一根电线,漆黑而扭曲,如同古巨人的骨架。

    尼娜在下面迎接,一身冲锋衣,漂亮得惊人,肌肤白腻圆润,目光清澈。

    郭锐瞪着她:“你怎么一点都没有憔悴?这是个什么地方?”

    “我在公司做了个保健。这个地方是远东千百个废弃的城市之一,以前是个锡矿,苏联时期有驻军的。”她回答。

    郭锐站在她面前:“你为什么带我到这里来?你的保健又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尼娜呀?我咋觉得跟上次见到的不一样了。”

    “这么多问题?好吧,我是尼娜。我的保健跟你在锦江市或者旧金山做的保健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即使在维亚维拉,不到执行者级别是享受不到这种保健的。它做一次需要七个月,更新了大部分人体细胞。”

    “你都成妖精了。你带我到这儿干什么?”

    “你慢慢看好不好?过一会儿再问……”她挽起郭锐的手,悠闲地向城市深处走去。那个年轻的驾驶员在飞机附近放置了一些传感器,拉起警戒线,然后从行李舱搬出一套锂电,几顶帐篷、一些补给品,围绕着飞机建立了一个小营地。

    走进一个小区,郭锐忽然低头吻尼娜。“祸国殃民!”他用中国话骂她。尼娜听不懂,微笑着抱紧他的假手臂。

    正面四栋方方正正的大楼全部废弃,不仅没人,连一只猫都看不见。钢铁大门倒在地上,干涸的喷泉池里有棕熊的脚印,对面的居民阳台上居然有一件厚衣服被牢牢的夹在铁架上,晾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被西伯利亚的凛冽寒风撕成了千丝万缕的布条,但它就是不掉下来,可见当初晾衣服的人是多么认真。

    郭锐转过身,看看远山。卡德昌夹在一个宽大的峡谷里,两侧都是高大的树林,但不茂密,群山上的天空碧蓝如洗,云高无影。小城的制高点是前苏联的雕塑,红星捧起一把钢铁巨锤。它依然屹立在山顶上,锈的全身暗红。

    “这是个废弃的城市?”

    “是的。”

    “西伯利亚有很多这种城市?”

    “是的。”

    “嗯,我要好好逛一下。”

    两人在这里呆了好几天。白天步行或者骑电力车,探索废墟一般的空城。晚上就在飞机里睡,可怜的飞行员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被赶到外面的营地里吹风。

    与大多数美女不同,尼娜很不喜欢拍照,偶尔拍一张也是散打起手式或者侧踹鞭腿之类的武打照。但她喜欢拍别人,尤其是拍郭锐。

    第一天拍的就是两人到处逛的照片,废墟城市风景独特,残留的破椅子、墙上的黄照片都在讲故事。两人都拍了不少。

    后来郭锐开始捡破烂。他看到了无数前苏联的古董旧物,收集癖发作了,就往营地里拖。尼娜一路跟拍并做俄语讲解,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陆续发到亲友圈里。

    ——这是一张棕熊皮,哦,实际上是半张……,郭送给我的。我要拿去做一顶熊皮帽子,哥萨克样式的!

    ——儿童车一辆,他从雪里挖出来的。车型仿的是苏军红场阅兵车。车架是钢制的,轮子是实心橡胶,质量很好,还能骑,但是好重好重啊……

    ——发报机一部,可以敲出摩尔斯电码,这个按键是黄铜的,很大,很漂亮。我想修好它……

    ——这个破箱子里装的是一件斗篷,有部队标记,这应该属于哪个近卫师的,老前线战士的东西。这里还有镰刀斧头的标志。

    ——这个圆铁盘又大又重,他和彼得一起拖回来的。如果没猜错,这应该是潜艇上的舱盖……

    ——这个是用防空机枪的长子弹改装的自来水笔……

    尼娜发了图文到亲友圈,只收了几个顶赞。郭锐拿去翻译一遍,转载到中国国内,就爆了。各种出价各种跪求,两个人都看傻了。

    “郭锐,我是你父亲的朋友。那个熊皮帽子回头给我送来。两万块吧。”

    “发报机不要修了,你们修不好。卖给我,我来修。不许糟蹋好东西!”

    “儿童车我要了,一千五百块行不行?我的孩子两岁了,我要他骑着这辆车,在小区院子里阅兵!左边蹲着一排狗,右边蹲着一排猫,不行了我要乐死了啊亲……”

    “我知道夺人所爱很不地道,但那支机枪子弹钢笔能不能送我啊?尼玛酷毙了!”

    郭锐和尼娜发泄了足足五天的寻宝欲,外衣没得换,成了脏兮兮的破烂王,营地也成了废品回收站。第六天这些疯子突然变身破坏神,对这座遗弃之城大加摧残。

    世界上最好玩的事情之一,就是破坏。郭锐一大早起来,抡起消防斧,从居民区大楼的一楼砸到三楼。彼得和尼娜则冲进一间教室,尼娜负责拍摄,彼得负责把全部桌椅、门窗和古老的黑板统统砸烂。

    他们找到一点雷管和炸药,就在卡德昌的市府大楼下面埋好,点燃,等着。冒了一阵烟后,总算有一个响了,然后就全炸了。市府大楼的前脸慢慢塌陷,正面三米宽的红星轰然落入尘埃。

    他们又从森林里搞了一些木头,跑到市区的配电房里放起大火。浓烟团团而起,一直升到群山的上空,在寒冷清澈的西伯利亚蓝天划过一道粗黑的墨线。

    尼娜拍手软了,最后一个视频是郭锐在十层楼高的电塔上做单指悬挂。他顺着横梁爬到最外檐,用假手的食指勾住一根钢筋,悬在半空中好一会儿,下面是坚硬的冻土地面,还有几根角铁凌乱摆放。他的身体随着高空的强风微微摇摆,那根指头就在钢筋上吱吱的挪动。朋友圈里的每一个恐高症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这段视频还无意中还把彼得框了进去。他拎着一把短身管的步枪,站在一棵挺拔秀丽的白桦树旁边,向树干射击。这是一把莫辛-纳甘式骑兵步枪,枪声极清脆,比二战时期的任何步枪都要清脆,得了个绰号叫“水连珠”。彼得是在一个旧烟囱里找到它的,郭锐想用熊皮加潜艇舱盖跟他换,彼得坚决不干。

    彼得喜欢白桦树,就用“水连珠”枪在周围每一棵白桦树上都点射一枪,留一个深深的小洞。然后他促狭地在每个小洞里塞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我爱你”。

    每天晚上尼娜和郭锐都抱在一起,太累了就睡,不太累就做ài,睡不着就聊天。最后一晚他们先聊天。

    “玩的开心吧?”尼娜问他。

    “是的。从小到大,这次最开心。”郭锐笑了。

    “愿意跟我回维亚维拉吗?”尼娜问。

    “不。”

    半晌。郭锐起身吻她,跟她滚了一阵。后来掉到地板上,碰疼了脑袋。尼娜忍不住大笑。

    “我最近很发财,你跟我回旧金山?”郭锐问她。

    “不行。”

    “我就知道。”

    两人搂着睡着了。快天亮的时候同时醒过来。

    “抗热泉病针剂的治愈率怎么样?”郭锐问她。

    “健康携带者,百分之百。发病了的话,能停止恶化,但不能修复。或者说很难修复,他得成为维亚维拉的长期客户才能修复。对了,我给你带了点儿。”尼娜说着爬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