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玉良也采取了小晚儿的会议制,分不同的职位给大家开会。贺兰县有十八个乡镇因为都不大所以就没设镇长,都是里长。他把人都叫来开了一次大会,主要是了解情况。其中有八个里长因为离得远,是先来后走的。李玉良还特一请他们吃了晚饭后,统一给他们安排到了馆驿。

  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事!李玉良说了,以后里长们来县里都可以去申请住宿,费用县衙会结算。这样的话里长们也爱来县里了,要不三天耽误他们的活计不说,这费用也是问题啊。

  李玉良这次的会议就是摸排,所以有的里长还真是有能力的。这个王师爷跟他介绍了几个人,还真是实际情况人都很有能力。

  “各位本官初到贺兰,对此地情况不熟悉。为了不负皇恩,对得起百姓,李某要做一好官,带领贺兰县的老百姓把日子过好。当然这是本官的想法,具体要把事情做好还得靠各位。村里的情况本官也不熟,下面就请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也好让本官先了解一下,等春耕前本官会每个里都去一遍,再具体看看。”李玉良和气地说。

  他话音一落就有个老者站了起来,“大人小人是城边里的,就是城子口那个村子,俺们村子地不多,因为靠进城子,村里人都爱到城子倒腾点货物,出个力气赚点活动钱。

  但是这都是年轻人干的,年岁大了就不行了。俺们村二百三十六口,孤老就有十八位,其中还有十位老妇(寡妇),这农活做不了,生计是真困难啊。前阵子大人家做席子,俺们村人也跟着做了些,还别说这些孤老也都赚得几个钱。小老儿听大人的话,就斗胆问一句今后再有这样的活计能不能分配给这些老弱啊,这样小人们虽然麻烦点,但他们生活有着落啊。”

  李玉良放下记录的笔,郑重其事的点点头说请魏里长放心,“本官就是来造福百姓的,今天本官也是为听这些事情,才召集大家来议事的,您老可以等着日后给你们村安排活计了。到时候还请您老,秉公办事,事情做得好本县给您记功!”

  下面的人一听县太爷这话,心放下一半,还好是了解情况不是摊派。再听李玉良这样恳切的讲话,就都放得开了。有说自己村好的,也有说自己村穷的。反正说啥样的,李玉良都记录下来了。

  然后李玉良就说了打算开班讲学的事,还有让大家取对子的事。里长们从来没听过这样的事,全都懵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还是魏老里长站出来问了几个具体问题。这大家才平静下来,记下了大人的话。不过震惊还是很大的,没想到啊这当官的,还真有一心为民的。

  更有激动的直接跪地磕头了,谢谢大人啊能让子孙识字,这可太好了。王师爷忙上制止了大家,毕竟是会场。会开完李玉良请大家在县衙吃了一餐,算是工作餐吧。

  菜却是小晚儿做的,八个菜一个汤,有鱼有鸡。当白面馒头端上来的时候,大家对县令李大人都刮目相看了!这可不是之前传的是个穷举人啊,这可是见过世面有家底的公子啊。你看看人家这手笔。请衙役吃午饭,安排里长们吃饭,不去馆子,那是因为人家的厨子比馆子做得好啊。

  还有就是今天招待大伙,帮忙端菜的是没事的衙役。而且衙役们没跟里长们一起吃,给他们上完菜饭,就有大福和惠娘负责招待了。这顿饭里长们吃得惊喜交加。散场时王师爷又说了以后晚上回不去村的里长都去馆驿,食宿都有县衙出费用。

  这回那八个里长可开心了,太好了不用去麻烦别人了,以往来县里最头疼的就是这事,天冷了路不好走,借宿给人家添不少麻烦。都不是啥富人住店,可不是一个好选择。他们八个人还真没有一个住过店。

  衙役们被小晚儿请到后衙厨房里吃饭,这也没是衙役们没想到的,虽然不知道大人怎么安排他们可是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夫人跟他们说了,菜饭都在这,自己添。

  他们吃的和前面一样,菜放在盘里,馒头在案子上。没有外人衙役们坐下,就开吃。

  这回他们才发现老爷家东西真是奇怪啊,都是规规矩矩的。一样大的地方,老爷家就和别人家的不一样。有那眼尖的,看出了他们的桌椅能这叠,可拆分。这是好东西啊,省地方!这些人也是农家出来的,在家里也都做活,手巧的看了桌椅等样式,到走时人家把尺寸都记下了。

  衙役们没吃一会,大福就会来忙乎了,前面基本吃完了,就等一会撤桌了。惠娘在外面,大福就回后厨来了。今天三十人的菜饭大福做一多半,他一点都不累反而很开心,自己的厨艺越来越好了。

  晚上李玉良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谢娘子。今天要是没有阿容,这餐的效果不会这样好。他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娘子对他的教诲和帮助他可都记得。

  他兴高采烈的跟小晚儿描述今天的会议。还有让大家报名来学习的事。小晚儿也没想到一次会议会有这样好的效果。李玉良这个官看来是做起来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天后学生们开学,当天能回家的十个镇子的孩童来到城子,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都是十多岁的男孩子,太小了天冷路远走不动,就这样还来了六十七个孩子呢。学堂设在议事厅是县衙里最大的屋子,桌椅都是专门定制的,还是济州风格,活动的拼接的,用多少搭多少,衙役们一会就把学堂给布置好了。当孩子们在王师爷那里等登记完,捕快帮忙排好队,前后一刻钟就进学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