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在大清朝百废待兴时,贤明的康熙皇帝求贤若渴,他要集全国所有的力量投入国家建设。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学问大家或者是明朝遗老,不被发现,不为国家出力。这是一件憾事。

  尤其是朝廷平定三藩以后,对恢复明朝抱有幻想的一些人的复国梦成了泡影,相当一些人被世界所遗忘。康熙皇帝考虑到朝廷不能遗弃这些人,应该对这些人伸出友爱之手,便决定再一次向他们敞开招贤纳士的大门。让他们知道清朝的温馨。

  康熙感到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需要朝廷去努力发现。

  为了能发现这些人,康熙甚至把在历史上消失了五百多年的“博学鸿词科”也搬了出来。康熙皇帝认为,这些人都是全国鼎鼎有名的为数不多的大学问家,都是全国各州府推荐的硕儒,康熙皇帝把他们看作是国家的瑰宝。所以给他们的礼遇是超了规格的。

  康熙皇帝下令,这些大儒来京时,各地官府必须派人护送到京,并且必须坐官府的8抬大轿或者坐豪华的楼船坐舰,而且在头前,要插上“奉旨应试”或者“肃静回避”的杏黄虎头牌。俨然这是只有2品官才能享受的待遇。他们进京也不住店,而是分住于京里的达官贵人家里,让他们好吃好喝好生招待。

  可以说康熙对这些人照顾得已经仁至义尽,无非就是让他们能拿出自己的学问,帮政府一把。那么康熙皇帝的一片真心能否使这些人感动呢?

  第一批来京应试的共有182人。告老的、称病的、规避的竟有40余人。其中一些像顾炎武、傅山等死不应试、不合作的人,虽然被用铁链“护送”来京,但是拒不参加考试。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还是耐着性子对他们恩宠有加,表示理解,认为这些明朝遗老是由于对大清不够理解,他们的心还没有完全归顺所致。

  康熙皇帝认为这说明更有必要办好“博学鸿儒科”,下令他们只要经过考试,都要给予适当的官职!重要的是让他们参加考试。这个条件对他们真是天大的恩惠。

  康熙为了得到这些明朝遗老的合作,表现了康熙的一片苦心,表现了康熙非常的大度和宽阔的胸怀。正是有这样的心胸,才有史上鲜有的“康乾盛世”。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贤明的康熙皇帝才这么做。

  令康熙欣慰的是,大部分应试的鸿儒都参加了考试,只有顾炎武、傅山等几个顽固等以死抗争,没去考试。

  经过康熙皇帝的一番努力,在康熙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博学鸿儒科”考试开始了!除了顾炎武等少数拒不参加的顽固派外,179名考生全部参加了应试。这天天色刚亮,他们黑压压地跪在太和门外,等待康熙皇帝的到来。

  此时太和殿门口严阵以待,似有重要事情要发生:一批手拿刀枪的侍卫整齐地分列两侧,

  不让人随意走动。现场极其庄严肃穆,令人胆颤心惊。

  不一会儿,康熙的銮舆来了。众人都跪下了,迎接这位仁慈鲜明的皇帝。尽管此时康熙皇帝才28岁,但是表现出了非凡的气质。康熙皇帝走到太和殿门前,环视了一番众人,呆了一会儿,走进太和殿,坐在考官的座位上。康熙皇帝要亲自参加监考。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最高级的会试殿试,才有皇帝到场。显然。今天的考试对于康熙来说,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熊赐履、明珠和索额图等尚书房大臣领着近200人的考生缓缓地金殿时,康熙皇帝从座位上还微微地欠了一下身。

  这些考生虽说岁数都很大,但是他们进店后,还是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跪在康熙面前时,康熙的心里微微有些激动。

  这些鸿儒,有些是明朝遗老,他们还是遵从了大清王朝的呼唤,还是那样尊崇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这说明,他们在慢慢地接受大清王朝,他们在慢慢地融入大清王朝,并听从朝廷的召唤,要为朝廷出力。这充分说明,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带队的是大学士熊赐履等三人上前向康熙启奏道:“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臣熊赐履,臣赫舍里索额图、臣纳兰明珠,奉诏率参加博学鸿儒科士人179名,叩见吾皇万岁!”

  这就是全部考生前来向康熙报到。康熙环视了一眼,把手轻轻一抬,索额图遵照康熙的示意,出班宣读皇帝的诏书。

  诏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我朝建立以来,崇儒重道,重视人才。四海之内,只要品学兼优,文词卓越的人,无论当没当官,只要由三品以上官员举荐,都可以参加考试••••••

  招数又写道:“朕将亲自主持考试录用,如果还没有没报上来的贤才,可以明年参加,为国效力,钦此!

  老实说,这样的诏书这些士人已经听过很多遍了,但是今天看到康熙皇帝亲自到场,亲自监督考试,联想到对他们的种种优惠,士人们心里都感慨万千,心里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