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亚细亚洲,寒冰地狱中坐落着一个庞大的圣城——第三圣城。

    以整个地平线上高耸的1500米神圣之墙为界,它分割了地狱与神的乐园。在那堵象征着“世界尽头”的神圣之墙外,是于黑暗中狂暴肆虐的冰风与灰雪;而在神圣之墙的这一侧,是一派风平浪静的景象,没有咆哮声,也没有怒吼声,雪花在微风的吹拂中,从天空的乌云里静静地落下;但是再到内侧离神圣之墙远些的地方,风雪又渐渐加大。

    在风速较大的所有区域,都伫立着一排排的风力发电机,冰雪穿过其间,带着它们不停地旋转。

    这些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是除了神像以外,在第三圣城最多的东西了。在圣城土地上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一抬头,在视线范围之内都能看到或多或少的风力发电机。

    然而,在圣城的土地下却看不见它们。

    自从二十多年前第三圣城北侧的寒冰地狱南下以后,圣堂的守护审判者普恩斯巴利提斯就来了。不过,虽然他对这座庞大的圣城进行了诸多改造,竭尽全力想要守护神的领域,寒冰地狱的统治范围却仍在一点点扩大。风雪逐渐覆盖了这里的地面,将之化为冻土,并蚕食圣城的一切。

    冻土是无法种植绿色植物的。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第三圣城所有的麦田、草场、玉米地、高粱地、蔬菜基地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然后是各类畜牧业、渔业和服装制造业的大量减产。再之后,从最底层的工业到最上层的科研机构,所有的生产力都陷入瘫痪……

    不像其他圣城里一样,地狱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这里有终日不停息的狂风、夹杂着砂砾的雪块、一年比一年寒冷的低温,偶尔还会有本不该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下形成的冰雹莫名其妙地大面积出现,轰击着圣城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圣城原本有和第二圣城一样的环城高架,在灾厄的摧残中,它们一层接一层地倒塌,伴随着饥荒一起,显示着第三圣城的末日。最后,联合执政院只好将它们全部拆除。

    这里的天气已经彻底混乱了,有时甚至连联合执政院的气象部也无法预测和发出及时的预警,让第三圣城的公民苦不堪言。

    九大圣城中,只有两座圣城的人口超过千万——第一圣城的1260万与第二圣城的1020万。在大河离开之前,第三圣城也曾经拥有与之接近的极其庞大的人口——910万,但是寒冰地狱南下、开始侵蚀圣城以后,如今这里的人口已锐减到730万人。

    是的,已有将近200万人死于这场才刚刚开始的灾厄,死神却仍在每日不停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生命。

    一切的一切,都在宣告寒冰地狱将要彻底毁灭第三圣城的决心。

    没有人能阻止寒冰地狱继续南下的脚步。

    人们除了对着神像祈祷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联合执政院对此也毫无办法。高层建筑已经无法对抗风雪、低温和冰雹的摧残,所以自寒冰地狱覆盖了第三圣城的那天起,他们就在逐步拆除原本的高层建筑,然后在继续加固地基的同时,他们也将居住的大楼往地下延伸。

    除了神圣之墙以外,地面上唯一还伫立着的超过一百米的东西,就只有那些不断被风雪摧毁、然后又一次次重新被建造的巨型风力发电机。当然,和远方1500米高的如同神迹般的神圣之墙一比,它们仍是如蝼蚁一般渺小。

    地面上的交通系统几近崩溃了,为了维持第三圣城正常的运转,联合执政院制定了新的管理条例:在第三圣城,《人才标准25号令》被修改为除了神权贵族,只有一等公民享有自由驾驶车辆的权利。

    随后,联合执政院大范围调整了公民的居住和工作地点,将大部分公民的活动范围都限制在很狭小的一块区域,才勉强解决了问题。

    对于住在大楼地下部分的公民来说,就像住在监狱里一样——在一块没有窗户的、黑暗且压抑的、空气几乎无法流通的、狭小的空间里生存着。

    大楼地上的部分已经几乎全部改成了工作地点,除了神权贵族有自由挑选居住之地的权利,圣城的所有公民都住在大楼的地下部分,哪怕是在司法评议院工作了多年的一等公民雷恩斯52也不例外。

    天启历133年6月17日,雷恩斯52刚从司法评议院的分部开车回来。

    他打开家门,脱下白色的山羊绒袍子挂在衣架上。他已经50岁了,头上长了许多白发,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下降,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他敲了敲酸痛的脖子,便往床上一躺。

    房间倒是很宽,毕竟他是个一等公民。但此处寂静无声,毫无生气,开了灯反而更显得阴暗。雷恩斯52呆滞地望着天花板,回想着他刚刚处理完的案件……

    两天前,一个骨瘦如柴的中年女子在度过了多年监狱般的生活以后,终于再也忍不住了,走到神像前大声唾骂,污言秽语不断。很显然她立刻就被发现了,司法评议院派了雷恩斯52带着另两个白袍人去找她。

    左拉106的住所,地下61层,一间不到十平米的狭小之地,房间里空荡荡的。一个低功率的节能灯发着微弱的光芒,照着几乎什么财产也没有的房间。

    “喀嚓”一声,雷恩斯52把手铐戴在了那个中年女子手腕上,问:“左拉106,你为何要辱骂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