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周公旦为何一直在为自己的后世考虑,因为他放不下过去曾经是摄政如王,王者才可以葬于祖庙,如果葬于祖庙,就等于承认他曾经是摄政王。周公旦眼看彻底失势,他更担心他死后成王不让他归葬祖庙,他开始考虑转换思想,转换身份,根据目前形势,德教是第一位的,周公旦开始向德教仁爱转化,这也符合他一向宣扬文王的仁德不谋而合,时机到,切入仁德,推行仁德教化也是唯一出路,他要为自己死后做打算,因为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出了问题。周公旦也是聪明绝顶之人,改走正道,还可能历史留名。戎马倥偬,到最后如果一无是处,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专搞一样东西也是很精到的,这是周公旦的长处。周公旦从“人需”之道即“儒”道入手,周公旦开始着手研究和理顺儒道思路。他要和召公、辛甲的道教一争高下。他不知道,召公明搞道家学说,暗地里联合司寇卫康叔大搞法家之道,来治世安国。让他们去搞吧。成王准备计划明年春天时期举行周王朝成立二十周年大型阅兵式(公元前1046.4.17---1026.4.17)。

    正当成王筹备扩兵经武,完备六师,准备展示国力,举行周王朝成立二十周年大型阅兵式之时,周王朝发生不祥的几件事情,让成王不得不推迟这个计划。

    原来是周公旦殡天,接着齐侯姜尚也升天,再接着康叔毙,唐叔虞薨毙,还有几个老诸侯君薨毙。

    芮伯,彤伯,太傅毛公都认为这一年是不祥年,谏言成王阅兵推后举行。

    成王心里也有点顾忌,于是决定将阅兵式推迟三年,到下一个诸侯朝见时一同举办,还可节约很多费用。

    话说公元前1026年,成王十六年二月,周公旦病重前,被君陈从岐山西北卷阿隐居之地带到丰都,在丰都的先王宫进行最后一次的祭祖,也希望在丰都见成王最后一面。

    成王最终没有相见,成王担心他临终告诫,对于临终遗言在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成王为避免他的告诫,不去相见,也不许他到镐京来。周公旦无奈之下,病危后,又被带到自己曾经的封地成周小儿子君陈处,按照礼制原则,周公应到长子伯禽之地鲁地善终,可他决意要葬于毕地祖陵,或者洛邑成周之地,周公临终时对着伯禽和君陈说:“为父再一次希望自己能葬于祖陵毕地,希望你们能满足为父的最后一个心愿,若不行,那就将我葬于成周,以明吾不离成王。”

    成王得知周公旦临终遗言,当时没有表态,心里也有点发毛,这周公旦死后都不离成王,这说明他做鬼也要缠着成王,在这个年代,人们就这么理解的,成王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伯禽和君陈前来镐京求情。“请求陛下看在宗亲的份上,能了却父亲的临终心愿,安葬于祖陵。”

    成王说:“祖庙都是王陵,只有为王者才有资格安葬,周公身为公爵,怎好安葬于祖庙王陵?如果他安葬于祖陵,那就是承认他是周朝大王,他的摄政王也就真的是王了,你们觉得这可能吗?那其他的公爵后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要求?他可安葬在成周,也可安葬在鲁地。”

    成王已经表态不能安葬在祖陵,周公旦已经殡天三天了,安葬地伯禽和君陈还尚未有个定论。君陈是继位周公成周之地的继承者,位居东方伯,祖陵就在毕公之地的咸阳毕原,君陈无奈之下,找毕公说情。

    “高叔,看在兄弟的份上,请你划块地,让父亲下葬吧,了却他老人家的临终心愿。我愿意用成周之地的继承权置换父亲在毕原的陵地,叔父看意下如何?”君陈为表孝心,愿意放弃成周世袭城邑。

    毕公看看这种情况,也于心不忍,说道:“我去禀告成王。”

    毕公去劝说成王。“毕公求见陛下。”

    “觐见。”仆仕宣。

    “为臣有要事请示陛下。”毕公施礼。

    “说。”成王说。

    “陛下,君陈说:‘高叔,看在兄弟的份上,请你划块地,让父亲下葬吧,了却他老人家的临终心愿。我愿意用成周之地的继承权置换父亲在毕原的陵地。叔父看意下如何?’陛下,还是变通一下,让周公葬在毕原,陵墓离祖陵远一点,有别于葬于祖陵也就是了。一来表明陛下圣明仁德,二来没有违背礼教祖制,三来满足周公临终心愿,四来表达君陈孝顺之义举。这样可把问题全部化解。”毕公求情说道。

    “毕公求情变通礼法,也念君陈弃地为孝,那就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办吧,周公葬于毕原,但不是祖陵。”成王应允说。

    “吾王圣明。”毕公施礼。

    毕公得到容许,就在毕原离周祖陵不远的地方画了个地块,让伯禽和君陈赶紧安葬周公,然后再建陵园。周公已经隐退,按照何种丧礼来举行,也是个问题,君陈说:“用成周之君东方伯的规格来举行葬礼,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因为我要举行正式继位成周君主东方伯的典礼,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葬礼举行的让成王比较满意,成王还是以王和晚辈的身份亲自参加周公旦的葬礼。并嘉奖君陈为“孝义君陈”称号。追封周公旦为“大贤周公”

    一代枭雄,西周王朝初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儒家思想的先驱,影响中国千年人物周公旦,长眠千古,享年65岁。

    周公旦,武王时期,担任内阁总宰,武王驾崩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对十三岁的成王姬涌,提命面授,威吓摧残,与成王结下不可调和的矛盾。他的私下摄政行为,遭到他的兄弟们的指责,兄弟们要求共和参政议政,实行议会表决制,民主化,主权不能让他一人专权,周公旦否定了这一先进制度,继而引发三监之乱和徐淮等二十国集团的反周动乱,动乱历时三载,由召公借西部之兵平定三监之乱和徐淮之乱。周公旦杀兄弟姬鲜,逼死兄弟蔡叔度,废兄弟霍叔处。成王长大之后,他仍然没有退位之意,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在太保召公和太王太后太姒的谋划下,为成王举行成人礼仪,使成王亲政。在成王亲政后,周公旦还百般刁难阻政,和成王之间又发生仇恨,导致成王前去抓捕周公旦,周公旦逃亡到丹江蛮楚,后又在太王太后的庇佑下,成王让步,召回周公旦,北面就臣位,担任东方伯,继续主管东方诸侯事务。晚年为保住东方伯之位,号称归隐,意在让小儿子姬陈世袭东方伯,成王如其愿,归隐两年后,病危,医治无效,逝世。周公旦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历经政治角逐的一生,历经战伐的一生。他执政期间,本不稳定的社会更加不稳定,导致战争频发,动乱不止。

    有人私下议论,周公旦的逝世,与成王实施箫清庙宇有关,对周公旦的打击太大。周公旦一看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朋党比周”的派系被一网打尽,伤心不已,内心的压力导致精神上出了问题,失眠,忧伤,心悸,继而生病,一病不起,箫清吏治运动不到一年,周公旦就老去几十岁,日夜盘心,耗去了他的心血,耗尽了他的精气,一命呜呼哀哉。最终他心里要保得就是他曾经摄政的名头,至死,周公旦也没放下名利。如果他能看破红尘,释怀于山野,做到真正的归隐,也许不是今天的结局。有道是:“生命成可贵,名利价更高,要想破红尘,还需命清高。”

    也有人私下议论说,周公旦临终也没有搞出个象样的周礼,只是简单的,初始化的礼制,沿袭古老的什么五常九德之类和沿用商朝体制,他不是儒家的先驱,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中庸,主张德治仁政,注重道德伦理教育的自身修养的教育功能,重视教化,使人在后天的教化中成为道德高尚之人。而以德治国,以德服人,仁义中庸,这在周公旦的身上和执政过程中,荡然无存,无处可循。仅存的推行文王仁德,配天说命,也是为了自己是和武王一样正统,削弱武王的影响力。也许是他的儿子鲁侯伯禽和他的后代在鼓吹。而成王和召公在这方面却可见一斑,推行德治仁政,推行伦理教育,希望人们在教化中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使国家能以礼治国,享受太平社会。

    待周公葬礼结束,周公陵修好,成王按照姬陈对毕公的承诺,姬陈将东方伯的位置让出,由毕公担任东方伯,主管东方诸侯事宜,成周本是东方伯的采邑,而姬陈已经入主,如果让君陈立即搬出,这对君陈有点过,何况君陈以孝扬名,以孝而让封地,爵位表率天下,是天下孝道之旗帜,成王对君陈说:“君陈,尔有具德孝恭之美德,淡泊名利,克施有政,朕命汝继续兹政东郊。”最后成王决定,君陈继续管理东郊成周事务,待君陈殡天之后,再由毕公接管成周,现在仍有君陈管理成周殷民。

    君陈移交东方伯的印符,毕公自此以东方伯的身份接管东方诸侯事务,太师之职务仍然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