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帝辛二十五年,世界出奇的安静了,也许是暗流涌动,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骚乱,也许是寂静无声的骚乱喧嚣前的汹涌澎湃。

    周国的西部势力范围狂增,先后灭掉和征服黎耆国,邗国,有徙戎,余无戎,翳徙戎,虞,芮,耿,崇,程,骊山,莘,庸,濮,彭,卢,缯,归,巴,蜀,楚,西井,陈,氐,羌,褒国,鱼弓,密须,共,阮,义渠犬戎,髳,祭,旨,桥,纭,千阳,蒲基,杜,西梁,夨国,邽方,绵绪戎,昆戎,白翟,楼,雍周,等等六十多个方国诸侯,周国的版图总面积达到方圆一千多方里,版图大了,丰京的官员也多了,可是管理上跟不上,千里之侯,丰都形象也不匹配。

    降臣庇子建议建立丰京的二期工程,以此来向天下人展现实力和扩大周的形象,打压大商的威望。

    天下人只看外表,不看内在,也看不到内在,天下人都是嫌贫爱富之人,只要你的庙堂高大雄壮,别人就会眩目,向心力就无形产生,建议周王姬发开工举行奠基仪式,也表明周的天下的真正奠基。

    降臣强子也附和说:“周的都城再扩建,势必牵动大商的心弦,这样周的王都就有可能比商都还大,对大商也是个压力,按照老臣对帝辛的了解,依帝辛的性格,一定也会再建大型标志性的建筑,来超过周国形象,只要帝辛建筑一开工,那劳命伤财的事情就不可收拾,光贪污贿赂,偷工减料,这一项的损失就够再造一个丰都,再加上建筑工程本要花销的代价,足以消耗大商半年的收入。”

    “再说,丰都的扩建是我们真需要,大商的扩建是不需要,他已经足够大了,再大就是多余的,这样也会激起民愤和众怒,即使民不愤,众不怒,我们也可借题发挥,让他们愤怒。”

    颠子附议说:“可以联系大王爷微子,二王爷子期,前王爷子仲,共同参与大商的建设,挖空大商的财富。如果不成,他们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尤其是微子,可能就会翻天。”

    散宜生附议赞同。

    闳夭附议。

    周王姬发觉得他们的建议很有道理,一来周越来越需要扩建工程,二来可消耗大商的国力和带动民愤,也可能引起王爷间的再一次反目,这事可行,姬发决定再建周都二期工程。筆趣庫

    姬发决定再建新都,成立镐京。此事有人反对,陶正虞遏()反对,虞遏认为:“周国年年战伐,民不得安宁,要予民休养生息,国家才可强大,尽管战争对周国王者来说,是战利,是带来丰硕成果和掠夺了很多财富,那是从周国本身本土来说的事情,如果把归顺周国的方国合并为周的整体来说,战争还是给周国带来很大的伤痛的,至少归顺国五年十年方可反身,周不像大商,大商归顺一国,即免税赋,甚至救济战后百姓,周没有到这个实力,所以,周人现在应当趁机休养,以待勃发,后劲才强,否则,周何时能赶上或超过大商,那也是梦想而已。”

    反对声说到姬发的心里去了,姬发更喜欢陶正虞遏的一针见血的建议,姬发前去后宫向母后征求意见,母后也是反对目前急于求成,说:“要建立一个大国,不是一时两时的事情,是要靠国力来说话的,你把国力都消耗在建设上,你拿什么养兵,目前的局势,还是要以军队建设为第一目标,兵杆子说了算,这是硬道理,扩建为期过早,待你的梦想计划实现之后,再建不迟。你不要认为大商建设个工程有何难,大商每攻下一个诸侯国,都会安民养民,光救济闵疆之民就一次性发放五百万石粮食,这是什么数字,你想过吗?这个数字够闵疆人吃三年的粮食,淮夷之战,大商发放一百万石粮食,救济淮河诸国灾民,徐夷之战,大商下发泗水灾民两百万石粮食,簿姑归顺大商,大商下发二十万石救济粮,免三年朝贡,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受过帝辛救济过的归顺国无不死心塌地的追随帝辛,这只有天子帝辛能做到的事,这是大爱和小爱之区别,这是胸怀天下大局的情怀和豪迈,你不要光听那些大臣胡说八道,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自己骗自己,他们认为他们说多了,就会变成是真地了,什么大商子民痛恨帝辛,全是一派胡言乱语地说,你到民间去走走,就知道帝辛多得民心,只有诸侯大臣王公贵族才恨帝辛,因为帝辛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百姓得了好处。你要想剪商成功的话,要练就天下共主的情怀,这就是你父王一只追求而一直没有到达的境界,所以你父王没有代商天下的结果,你现在要一分为二的考虑他们的建议和说话,至于你如何决策,你自己再思量一下吧。”

    姬发告别母后,回到寝宫,再三琢磨,决定采用折中的办法,要建新都,可以慢慢来,两年的事情,分成五年来完成,这样避免大伤国力,同时姬发要再次确定,如果周都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大商会不会也开工大搞建设!

    庇子保证:“只要周都开工,大商不超过两个月,必建大型建筑,远超周都。”

    “你如何可以确定?”姬发问道。

    “老臣可以断定,帝辛的个性必如此,他决不会容许有人超过大商的奢华,奢华是天下帝都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核心的象征。二来可以通过胶鬲上言,使帝辛尽早形成决定。”庇子十成把握的说。

    “好,既然庇大夫如此坦言,有把握,本王决定开工建设周都二期工程,也就是说在沣水的东岸,再建新都,五年完成,由八弟姬处全权负责。”八弟年龄较轻,贪污的可能性较小,也可从中少浪费一点,姬发是这么认为,所以就这么决定了。

    “庇爱卿,你负责联系胶鬲大夫,让他向天子进言。”姬发吩咐说。

    “诺。”庇子应道。

    在这件事情上,自始至终,国丈军师姜尚一句未发,因为他觉得可建可不建,再说对自己没有好处,他是商人出生,无利不起早。何况周王姬发兄弟十九人,同胞兄弟十人,异母兄弟九人,好事都在他们兄弟间转来转去,自己虽是国丈,但还是差那么一点。

    姜相在私下里,他觉得虞遏更为聪明,陶正也是周国在大商天下的诸侯国中唯一能排位第一的工业领袖,包含大商王朝在内,这与陶正虞遏有直接关系的,也为周国的财政收入创下不可估量的数字。

    再说朝歌大殿,众臣早朝。

    “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高呼。

    “众爱卿平身,今天有什么要事要禀奏的吗?”帝辛坐在大殿中央,望着下面文武百官,微笑着问,看来今天心情不错。

    “禀奏陛下,周国昨日开工奠基丰邑二期工程,据说还起了新名号,叫镐邑,合称丰镐。”胶鬲上前奏道。

    “胶爱卿,建个房子而已,有何大惊小怪的,能超过我大商的朝都吗?”帝辛说道。

    “陛下,丰、镐两城方圆六十里,临沣水东西两侧建立,镐邑从东岸建设,西北到沣水,东到潏()水,南到蛟河,四面环水,设有大型辟雍舞台,还有灵台,灵沼,大型祭祀礼仪游乐场,看上去比我大商的还要气派堂皇,而我大商的朝都相比之下不就黯然失色了。”胶鬲夸大其词的说道。

    “胶爱卿的意思是,我们也建个比周更大更高的舞台?”帝辛问道。

    “请陛下明鉴,圣裁决断。”胶鬲说道。

    “众爱卿的意思呢?”帝辛问道。

    辛甲附议。

    祖伊附议。

    “儿臣反对。”太子子庚说道。

    “太子子庚,你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反对的意见?说说看,你有何见地。”帝辛说道。

    “儿臣认为,周建立新都,那是他觉得需要,我大商本来就是富丽堂皇,不需再建,再建就是多余,大商的舞台,祭台都有,何必浪费民脂民膏,劳命伤财,和一个小邦周去比什么豪华大小城邑,有这个必要吗?再说,只要天子一动土,势必就有人持反对意见,甚至大肆渲染,把天子说的一无是处。”太子子庚说道。

    “大言官辛甲大夫都附议了,还有谁会反对呀,反对无效不是,还有炮烙之刑在等着非议之辈,辛甲你说是吗?”帝辛笑着说道。

    没等辛甲大夫说话,费仲接着说:“陛下,为臣赞成太子子庚说的话,太子一针见血的说出了事实,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天子没有理会费仲,而是问:“司空,你有什么看法?”

    “为臣司空见惯了,没有什么看法。”司空油腔滑调的说道。

    “那司徒,你怎么看?”帝辛问道。

    “为臣认为,从造价上看,造座小城,对于大商的财力来说,就像陛下喝杯小酒一样,不需小菜一碟,随口喝之。”司徒说得是事实。

    “既然如此,那就筹备建一个什么台吧,听说奄国工艺巧匠较多,就有奄王负责派人来建设吧。”帝辛征询一圈大臣意见之后下令道。

    “陛下还是为高台起一个名字吧。”胶鬲出列说。

    “高台,什么东西最高!长颈鹿,那就叫鹿台吧。”帝辛随机起了个名字。

    “司空建造处,联合奄王,共同打造大商最高,最宏大的鹿台。”帝辛重复交代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