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一回

    粮多难储兵多难藏季历出访师兄聚首

    公元前1147年,商帝武乙元年,周王姬亶十年,周国自公元前1156年立周国以来,已经过十年的国内平稳全速发展,十年中,通过周王姬亶的励精图治,可谓是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人丁超旺。周王自公元前1166年得其父姬类传位豳国国王之位,经过失国之痛,又经过再次崛起之路,纷纷雨雨已执政二十年,已经磨练成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对政治的敏锐炯檫力和敏感性神经以达到敏感症的状态,对于一位政治家来说,他六十岁这个年龄特征是政治家的政治生涯的刚刚开始,政治手腕老辣,眼光独到,前瞻性强,大局观尤为突出。在相宰张驰和众位大臣的共同努力下,全力以赴推行周王“九诏”的改革开放政策,周国现在是兵强马壮,百姓小康,可谓国富兵强,国富民安,实现了周王的不与民争山,不与民争水,开放一切能开放的各类资源,让民富,达小康的第一个十年梦想。

    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秋收已过,周王收到了十年来第一次的纳征粮,他兑现了十年无公田的承诺,这是第二个十年开始,他还要兑现十年半公田的承诺,也就是说在下个十年内,仅仅是征收公田部分的一半的粮食,私田免税,公私田的比例是公田占11%,私田占89%,周王要坚定不移的按照《九诏》走下去,这是人民的福祉。老百姓们家家有余粮,三年耕种私田最少余一年可食粮食,九年最少余可食三年粮食,再加上公田部分全免的十年粮食换算成一年可食余粮,老百姓们现在每户最少也得有余粮可食四年余量,最多的有余粮可食七年的余量。老百姓富裕了,即使是遇到一年两年的灾荒年,老百姓们也不怕了。

    周王九诏的三十年规划,按照三步走的计划,已经实施第一个十年,十年中周地人口增长到30万,部队建设兵力已达3万人,这在西部算是最大的人口国,这在西部算是佣兵最多的兵团国。

    接踵而至的是十年大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周国境内,来自大量移民入境的居民和大力提倡鼓励生育的新生儿,形成人口猛增和生育朝,现在每家至少三个兄弟,还有女孩,这批孩子现在十岁,再过十年,孩子二十岁,第二次的新婚生育朝又要开始,人口至少三倍增长,二十年内人口最少增长五倍,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口,地少人多,岐山之地无法容纳,这个问题不能再等到十年后再说吧?现在就要摆在面前,提到日程上来,人口安置问题先要解决。首先要安置第一批从外地迁到岐山的孩子,当年十二三岁以下的孩子,现如今,已经二十多岁,长大成人,要成家立业。周城城内本来规划容纳二十五万人口,现在已达三十万人口,已住满,无法在容纳人口发展,除非耕地减少,住宅用地增加,周王又不肯答应,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农业之国的根本,无法确保老百姓们的温饱,又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

    第二个问题,余粮问题,粮食多了,储存问题。老百姓们的储量已超过他们的储存能力,加之储存方法,储存经验,储存条件有限等因素约束,无法保证粮食不霉变,一旦霉变,损失太大,辛辛苦苦,起早摸黑的收成,到最后造成不必要地损失浪费。老百姓们储存粮食也就最多三年的余粮,让他们一下储存五年以上可食的粮食,那也太难为他们了,百姓条件有限,不是国库储存,有技术,有地方,有条件,可确保粮食不霉变,不损失。

    问题来了就想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大问题,但周王认为:“这是开心的问题,还要大力提倡发展,不能因为粮食多了而烦脑,不能因为人多了就不生育,还是要鼓励多生多育。这个问题本王会解决的,这样的问题越多本王越开心,本王越有事情做。”

    传相宰马驰单独来见。

    相宰应传而至。相宰今年已经四十多了,这两年日子好,已经发福,大腹便便,不再和驸马司徒大人梁醇比帅了。

    周王和相宰谈了两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征求相宰有何解决方案。

    相宰道:“陛下,微臣也考虑到这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向陛下汇报。”

    “那你说说看,怎么解决。”周王问道。

    相宰回道:“微臣想,外来的第一代住城内,现在大家都富裕啦,就让富二代住城外,富三代住郊外。”

    “具体说说。”周王问。

    “百姓们现在都富裕啦,手头有,所以以后城外分流人员不再免费提供房产,这样司空部造房置换来的余粮一来用于造房工匠的工资待遇,以后就由司空部直接发放,不再需要国库拨粮了,房屋置换来的余粮,有多余部分就充到国库。可保粮食因私人储存条件有限和储存时间太长而导致霉变的损失,每年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不断的置换,可确保粮食的储存的安全和国库的增收,同时可解决老百姓们因人口的增加而带来的住房问题,一取两得,等价交换,还便宜了百姓,国家又没占老百姓们的便宜。陛下,这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宰说道。

    “一年余量换成一套城外独院房,两年余量置换一套郊外四合院房,老百姓肯定肯,多合算啦,大家会争先恐后的去置换。城外的田地还是按照政策规定,半公田,一家兄弟三人,老三继承城内原有房产田地,另外兄弟俩,老大老二先成家,到城外另立成家,田地按照政策划分,也按照十年半公田来征纳。”相宰继续解释说。

    “相宰,这个办法好,不过,城外、郊外也只能最多容纳五十万人口,不到十年就住满了,后面怎么办?”周王问道。

    “富三代没有地方住的话,没有地方住就找地方住了。”相宰意味深长的说。

    “好,看来相宰早已胸有成竹了,那就你负责找,岐山这个地方也是你找到的,下一个地方也由你负责找,找不到你就下课,走人。”周王开玩笑的说。

    “只要陛下同意,我肯定能找得到。”相宰马驰说道。

    “说说,说说。”周王急不可待的想知道。

    “请问陛下,先祖圣母姜塬之墓和始祖后稷之祠在哪?”马驰问道。

    “在我周地邻边之东,漆水之东,武功之地,与这,有什么关系?”周王问道。

    “那块祖地本来就是陛下祖上的吗!按照遗传之理,传承于陛下方为正理,那里人烟稀少,不稠密,住点人不会不给住吧,武王不会那么小气吧,到时候我去和他商量商量。”马驰话中带刺的说。

    周王手指着相宰大笑:“此事以后再议。”

    “陛下,还有一件事,微臣在考虑,十年来大臣们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微调,没有什么大动,是不是该动一动,该提的提,该退的退,这样有利于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为更好的完成这个十年计划,做个人员大考核。”马驰说道。

    “就按相宰说得去办。”周王应道,周王又问道:“相宰关于兵团的问题是怎么考虑的?”

    “按照我周现在的发展速度,二十年内,佣兵绝对不会少于十五万,按照商朝规定,诸侯国最多可持兵五至七万人,再多大商就要出面干预,我周国虽然不是大商的附属国,也不是他的臣国,但是,我们生存在大商的腹地,如果兵团太强大了,大商肯定会起兵遏制发展。所以,这事要由三王子去办为妥,老司马身体不好,让贤,三王子接任司马已有一年,这事由他拿方案,他有能力办到,兵家善藏兵,他的九宫八十一阵,本应729人,其实是1000人,藏了279人,近藏了1/3。”相宰马驰说道。

    周王点头认同相宰的看法,同意这么做,周王下令大司马三王子季历在近期内办妥此事。

    两人会谈一个时辰之后,相宰告退。

    三王子得到父王的藏兵王令,左思右想,不得藏兵之法,这兵也藏得太多了,苦苦想了多日,还是没有妙招,听说大王子的二妃小龙女会布阵,想去问一问,后来一想,寻思:“既然小龙女会布阵,那他的父亲国老龙湖蒲肯定会了,都是他一手教的,这个龙湖蒲说起来还是我师侄,不过没法说明,他女儿小龙女又是我嫂子。这关系没法理顺!关系不去管他了,去找龙湖蒲。”

    季历到龙府,龙湖蒲赶紧出来相迎,两人客套一番后进入主题。

    “听说龙老精通兵法,可否赐教。”季历说道。

    “我也是随师傅龙湖子学点皮毛,不成气候,如果三王子真的需要的话,在下可引见师傅一见相叙。另外师傅有一徒弟名叫语仲的师弟已随师傅学习兵法二十年,听说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兵法上,有超越师傅的迹象。”龙湖蒲说道。

    “此人多大年龄?”季历问道。

    “今年四十岁。”龙湖蒲回道。“好,明天出发如何?”季历说。

    “诺。”龙湖蒲应道。

    数日后,季历、龙湖蒲一行到达宛丘龙湖畔,龙湖蒲把龙湖子引见给三王子,又把三王子介绍给龙湖子。三王子见到眼前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自己的师兄,相宰马驰和国老的师傅,中原大司学,立德问学之人,百感交集。龙湖子很谦逊的见过三王子,三王子深深一礼之后又施一礼,然后附在龙湖子的耳边说出师傅凡山子的名号,龙湖子惊讶的看着三王子,然后惊喜交集的握着三王子的手,问:“师弟,师傅他老人家还好吗?”

    “见到师傅的时候,还好,一别已经快十年,不知现在如何!”师弟两人相见恨晚,问东问西,谈得热乎劲把龙湖蒲给搞傻了,不知发生什么状况,师傅和三王子两人刚相见就如此热乎乎,龙湖蒲搞不清状况只好在一边站着。

    龙湖子告诉师弟三王子说:“自己的一生培养弟子共计五十二名,其中四十五名高徒多数都在大商宫廷中任职,还有一些在诸侯王那里出任士大夫,现在身边还有七名弟子尚未出师,他们不是不能出师,他们都是些清高之徒。”

    三王子问:“语仲在吗?”

    “语仲正在后院。”龙湖子派弟子到后院去叫语仲。

    龙湖子告诉师弟季历说:“弟子语仲为人清高,只要有战事的地方,他总在那里观战,不管那方输赢,他都要总结一番,记录成败利钝,再设计战局,并绘制战地地图,即使是外出游历,每到一处也喜欢亲自绘制地图,假设战法,不喜欢理论上谈兵,喜欢实地实战攻略,自恃才高,至今未找到如意君王,一展雄才大略,师弟你来得巧,几天前语仲从外面回来,现正在后院搞战车改装,他的兵法新型战法超过我这个师傅。”说话间,语仲到,见师傅正在和人谈话,语仲没有吭声,见过师哥龙湖蒲,立于一侧,等待师傅引见客人。师傅微笑着对语仲说:“语仲,过来拜见师叔季历。”

    语仲应声说道:“语仲拜见师叔”。

    季历忙回礼道:“久闻贤师侄大名,幸会幸会”。

    龙湖蒲一听此话,吓得一跳,赶紧上前行礼说道:“师叔在上,受师侄一拜”。

    季历赶紧回礼说道:“国老乃我大哥大王子岳丈,免礼免礼”。

    四人礼毕后分主次入座,季历把话题引入治军方略,进入兵家擅长藏兵之法。季历问:“如何将十万军队隐身,如何将二十万大军缩成七万之编?”

    龙湖子望了望语仲,语仲说道:“这有何难!可以用‘司徒徒役随军法’,分而治之,即可达到目的。”

    “请详解。”季历道。

    “司马管军团,司徒管工部徒役,兵分前后方,前方兵为阵地兵,后方兵为保障兵,三分真战士,七分后保障。”语仲说道。

    “把兵分立五等级,新兵为卒士,中为战士,上为甲士,甲中选精,为精兵,精中选锐,为锐兵。七万之兵,就由实实在在的精兵和锐兵组成,无一杂兵。”

    “卒兵为两年兵,卒选士,二人选一人,士为三年兵,士选甲,三人选一人,甲为四年兵,甲中选精,四人选一人,精兵八年,精中选锐,五人选一人,锐兵十年。”语仲详解说道。

    “甲下退,甲士以下的士兵按时百分之百退役,新兵接替,周而复始。”

    “甲士兵四年后转司徒徒役随军,那些管战车的,管辎重的,管运输的,管后勤的,管膳食的,管仓库的,管喂马的,管粮食的,管器械的,管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的,等等零零总总的人员,统统转到司徒徒役名下,不穿兵服,改穿民服或兵保服装,也可设立专门机构,可称‘太保’或‘少保’,诸如此类,这叫‘司徒徒役随军法’。”

    “甲士本身是上等兵,虽然名义上转民役随军服役,实际上还是军管,随时可上战场。”语仲大谈兵法。

    语仲话音刚落,季历连声称好:“妙哉妙哉。”

    “这叫移花接木,双管齐下,分而治之,看到的面上的东西永远都是表象,你不再其位,永远不知其本象。”语仲说。

    “国家佣兵有何之妙法?”季历问。

    语仲道:“国家用兵一方四法:一方:‘佣兵方可自重’;四法为:‘甲士转役法,随军置田法;工兵先至法;敌粮我用法’。”

    “请详解?”季历问道。

    “国家拥兵太多,会导致国家贫穷,军营所在之处的当地物价就会飞涨,物价飞涨会导致当地百姓财富枯竭,百姓财富枯竭,国家就急于加征赋税,加重百姓负担,百姓负担就过重。又加之战略物资远途运输所花的人力物力的代价也会导致国家贫困,公家的资产如战车损坏,战马疲劳病役,装备兵器战具等的损耗,辎重车辆的损坏,时间一长,百姓财力枯竭,国库耗尽十之五六,军力也殆尽,国家就空虚。”

    “然,国无军则不强,佣兵方可自重,要解决这两者的矛盾问题,需从实际出发,解决其根本问题,可采用四法。所谓‘甲士转役法;随军置田法;工兵先至法;敌粮我用法;’即:

    甲士转役法,即服役四年的甲士兵,没有晋升为精兵的人,全部转为司徒徒役,徒役可分为司工役,服务役,随军农役等。战事紧张缺人时他们可上一线阵地,平时服劳役。同时建立兵转役的优待政策。

    随军置田法,即以兵养兵,自给自足政策,一人种地可养活20个人,10万人的兵团配五千人种地种粮,随军置田,甲士兵转农役政策。军团计划打到那里,兵农就提前到该地附近置地种田到那里,就地解决大军吃饭问题,这样一来,既稳定了当地百姓的物价问题,同时还减少百姓的负担问题。还可减少长途跋涉运输问题所带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损失问题。

    工兵先至法,道理和随军置田法一样的,甲士兵转司工徒役,军团计划打到那里,工兵就提前到该地附近设场造械,打造战具,就地解决战器补给问题,这样一来减少长途跋涉运输问题所带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损失问题。

    敌粮我用法,成立一支专门从事截取敌人的粮食的队伍,不管前方战况如何,这一支队伍总是想方设法去截取敌人的粮仓,粮道,其他不做。取敌一人之粮,可抵国内运输二十人之粮,就地解决大军吃饭问题,减少长途跋涉运输问题所带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损失问题。

    同时当敌方失去大量的粮食时,后果会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结果?此为强国固本之军,不伤百姓利益之兵,开源节流省力越径(境)之战。”

    季历听完语仲的讲解后,激动的站起来,连连叫绝:“绝妙绝妙。”

    “师叔季历诚邀师侄语仲为我周国军师,望应诺”。季历打感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