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许术常此人,在夏桓看来,多夸夸其谈之辈,论起实事反倒是宛如空中楼阁,可看,不可用。

  但是,这样的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作为说客的时候,就更能发挥出他的才能了。

  许术常临行之前,夏桓便吩咐他,若是相府之中的人,悄悄地接待了他,那便主动惹怒赵束,逼着他说出投靠汉国的话来。

  当然,这计划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是极为困难。毕竟,夏桓也未曾和赵束本人接触过,不知此人习性如何。

  只是凭借着那赵宇那里打听来的一些事,略微判断了几分。

  想要不知不觉之中左右一个人的意志显然是极为困难的,可是,许术常却是做到了。

  仅这一点,倒也说明,许术常在言辞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从书房到正厅,这就说明,赵束已经摆明了态度,是正正当当地要和楚国周王谈条件了。

  而且,许术常虽然不善专于实际,但是并不妨碍他的学识。

  当今诸子百家之学,他更是精通流传最广的黄老学与儒学。

  类似《论语》,《道德经》,等两家巨著更是倒背如流。因此,若是不懂行的人,与他交流,只会觉得此人是个大才。

  而赵束此人,之前便已经说过,并不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哪怕是在赵国相国的位子上待了这么久,也只能算是政令娴熟而已。

  许术常旁征博引,分析楚国的好,齐国的弊,以及汉国对赵国的威胁。将赵束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到最后,更是暗示赵束,只要他肯向着周王,那么非但可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日后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

  而赵束本人也不傻,自从齐国一败之后,他原本就有想要向楚国靠拢的想法。

  只是,一来他曾经极力反对楚国,忽然倒向楚国,担心既会得罪齐国,又得不到楚国的好。在天下人心中,留下一个两面三刀的形象。

  二来也是苦于没有人做向导,无法和楚国高层取得联系。

  现在,夏桓来了,事实上,赵束非但不反感,反倒是异常的高兴。

  不过,高兴归高兴,待价而沽的道理,赵束还是明白的。如果主动找上夏桓,那就有些掉价了,日后赵国依靠了楚国,他也未必能坐稳相国的位子。

  这也是为什么他劝说赵王,将夏桓的兵马全部安置在城外,给夏桓一个下马威的原因。

  若是赵束真的不想和楚国接触,那又怎么可能会放夏桓的人进府呢?

  之前的那管事,或许在下人之中地位不错,可是也绝计不敢私自做这么大的主张。显然早就得到了赵束的指示。

  现在,许术常轻轻松松将主动权掌握在了手里,赵束也没有必要继续装高冷了。

  好酒好肉地摆上宴席,明目张胆地告诉许术常,有心投楚。

  一来二去,两人可谓是聊得颇为尽兴。

  尤其是夏桓对他的承诺,更是令赵束对夏桓的好感激增。

  两人一直聊到了半夜,许术常方才借着不胜酒力的借口,起身离开。

  走的时候,赵束亲自相送,从正门而出。

  不过,虽然赵束已经和夏桓私下里谈好了条件,却也并未曾立即就去劝说赵王。

  毕竟,前几天还在不断的说楚国的坏话,今天就忽然转变了口风,想叫人不怀疑都不可能。

  而夏桓也不着急,就这么在赵国安排下的驿馆之中小住着。

  这一拖便是五六天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