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京城集贤殿,半个月前还空旷有余的殿大殿,此时殿内一小半如今已被一排排的木书架占满,见那每个架上都放满了古籍珍本。

    那些书架前隔着两扇屏风,屏风旁边是几张大的案桌,上面整齐地放着不少新抄录的书籍,桌前坐着的深绯色衣袍的官员正将抄录的书籍分拣,记录标签。

    转过屏风却是另一番景象,见大殿内稍微靠窗的那片整个地上铺上了深色毛毡地毯,上面布满一排排案桌,桌前那些个青袍文士正伏案抄录,不时地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以及偶有文人交流的低声。

    此刻正忙于抄录文集的众人并没有发现悄然出现在门口的内侍,还是屋内伺候的人最先瞧见。等殿内的内侍出去,见他们二人再旁边悄声了一句,眼神越过伏案的文人落在某处,不一会便见屋内出去的人回来到了某个文士声旁低声了几句。

    那伏案的文人也是愣了一下,才停下手中的笔,起身出了殿外。

    到了殿外,一个深色衣服的年轻公公正候在殿外,韩明辉看着刚刚领他出来的内侍恭敬行礼的样子,胸膛的心脏急速地跳动起来,脑海一闪而过的念头让他心下暗自吸了口气。

    这个深色衣服的内侍正是王喜,他上前行礼后道:“见过韩先生,陛下派我前来,请先生过去。”

    “有劳公公了。”韩明辉双手拱起,行了礼数礼便跟在王喜后面。殿外候着的侍从们目送着两人往宫廷深处行去,互相对视一眼,恐怕这宫廷又要多一位让他们小心行事的大人了。

    “陛下,韩先生已带到。”

    勤政殿内,坐在那桌前正批注奏本的人,闻此却是怔了一下,见她神情一晃才放下手中的笔,将原本放在一旁的折本拿过来放在中间:“宣。”

    朱红的殿门被开启,青年的身形颀长精瘦,由于背光的原因,看不清此人的面容神情。等回过神,见此人低俯前身,跪地行礼:“草民韩明辉叩见皇上。”

    秦昭的脸上失神片刻后,已全然恢复平静:“起,先生请坐,不必拘礼。”

    “谢皇上。”韩明辉起身,见殿内左下首置了案牍,便依言落座。

    大殿好一会才响起帝王威严厚重的声音:“先生托太傅上的折本,朕已经看过,观先生对修书之事颇有见解,今日请先生过来便是想要与先生探讨一番,望先生赐教。”

    上座的女帝面容严肃,说话的时候眼睛直视着他,目光如炬,令人无法抗拒的强势。韩明辉突然明白过来:此刻自己面对的全然是一位帝王,他在心里深深吸了口气,面容平静从容:“陛下过谦,韩某不才,陛下所问,自当言无不尽。”

    “自正月开朝以来,便传来云州叛乱,龙骧军虽已前去,却尚未传来捷报,朕这段时间临朝,百官对云州叛乱十分关心,纷纷上奏朕并未多理,到是集贤殿抄录古籍的事进展半月有余,听闻先生也参与其中,不知先生对此事是怎么看的?”

    “韩某一介文人了,云州之事不敢妄言想,想必陛下自有用意,抄书一事,倒是斗胆说上几句”

    “昔我朝建立,太/祖便广诏天下,求书诸野,设国子监,太学,又令天下府州县立学,以期恢复汉制,弘扬儒学。至“文帝之治,我华夏文化恢复比至不过前朝十分之七,可见教化之不易。然纵观我朝历代,贤臣英雄辈出,实乃太/祖、文帝之举造福。可见文典修书之举即使是“功不在当代也是利在千秋”。如今陛下开皇家书阁,广招天下文人抄录传于四海,是吾辈之福,亦是后世之福。”

    说到这里韩明辉停顿了下来,观其神色似乎还有未尽之言。秦昭开口道:”先生直言便是。”

    见他沉吟片刻开口说道:“如今我朝立国已三百余年,四海九州,强学代问之士,无不聚集京城,文坛之中,大儒雅士人才辈出,著书立言者亦不在少数,抄书广传虽是造福百姓之举,却并非紧要,如今书海浩瀚,学海无边,韩某认为当务之举应对重要书籍校检编纂,书成典谟,集之大成,以供后世。”

    韩明辉说完,却未见秦昭开口,上首的女帝低眉沉思,她神色平静,叫人看不出一丝情绪来。韩明辉也沉默下来,垂眸遮住了眼底的神色。

    不想却突然听秦昭换了个话题:“先生观我大烨如何?”

    韩明辉愣了片刻:”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自然是……“对面的女子眼睛紧紧地看着他,冷静透彻的眼睛让原本腹中打好草稿的话语竟然说不下去。

    沉默了片刻道:“陛下圣听明断,朝中众位大臣严谨刚毅,有实干有之才,加之我朝根基雄厚,国力未衰,纵使曾有些不尽人意,相信在陛下的治理之下,繁荣昌盛不过是时日罢了。”